明朝的政治以高度中央集权为特SE,但为什么依旧存在弊端重重的藩王制度?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这就使得在封建时期,由于受时代发展的限制,统治者无法有效的掌控那些离京城较远的地区,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后来,统治者创造了一种叫做“藩王”的东西。简单来说就是,由于国土过于辽阔,统治者将自己的儿子或者兄弟封王,之后将他们派往国家的边疆地区镇守国土,并同时给予他们高度的区域自主管理权,用这种方式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藩王制度的各种弊端也逐渐显现了出来,例如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威胁皇权,因此,后来许多君王就逐渐地抛弃了这一制度。可令人奇怪的是,明朝竟然也存在着藩王制度,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明朝统治者如此大胆呢?而最终藩王制度又将明朝的历史导向了何处呢?
弊端重重的藩王制度
正如上文所说,藩王制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统治者希望用这种方法来维护统治,以加强中央集权,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统治者们创造藩王这一制度的初心是好的。但是,在这种看似完美的制度中,却隐藏着一种致命的缺点。此话怎讲?
我们知道,在一个国家中,通常受到封王的人,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皇帝的儿子或者是兄弟,这一类称为同姓王,另一类是功臣或功臣之后,他们被称为异姓王。但无论是同姓王还是异姓王,他们在受到分封之后,都会前往自己的属地,拥有自己的军队,拥有对自己属地的一切控制权,并且,他的王位可以永远的继承给自己的后代。这是极其可怕的,因为对于藩王来说,由于他世世代代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这就使得他极易勾结地方势力甚至是外敌,而如果此时他对朝廷稍有异心,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要知道,藩王的封地通常都是在边疆地区,这就使得他手中所掌握的军队经常会与各种外敌产生军事摩擦,这种摩擦虽然会给他的封地带来一些安全隐患,但同时也会在无形中增强自己军队的战斗力,而反观朝廷军队,长期处于权力中枢周围,久疏战阵。这也正是每当历代藩王起兵造反朝廷时,朝廷通常无法阻挡藩王军队的原因。因此,虽然藩王制度本身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而被创造出来的,但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它曾多次成为统治者的最大威胁。
明知弊端重重,朱元璋为何还要选用藩王制度?
1、边疆的敌人
朱元璋是在赶走由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之后才建立的明朝,在明朝初创时,虽然元帝国已经覆灭,蒙古人也已经被赶出了中原,但这群游牧民族却一直游荡在草原上,他们仍然像百年之前那样生活在草原上,并伺机再次南下中原,因此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他始终放心不下北部边疆的安全,为此,他想出了一个解决该问题的办法,那就是他将自己的儿子们派往大明边疆的北部,从东到西,把大明边疆分封给自己的儿子,让儿子帮他镇守边疆,朱元璋认为,虽然分封藩王的做法会带来隐患,但现在首要的当务之急是防范蒙古人反扑中原,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决定豁出去了,并且他认为,虽然历朝历代都出现过藩王造反的先例,但他此次是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儿子怎么会反自己呢?因此出于这样的原因,朱元璋大胆且自信的在明朝建国初期选用了藩王制度。
2、朱元璋的私心
要知道,朱元璋是白手起家一手建立大明王朝的,可以说,大明王朝就是他一生的心血,因此对于朱元璋来说,他最希望的是这个王朝能够在自己的子孙后代中传至千秋万代。在明朝创立不久后,朱元璋开始思考明朝一系列的政治管理方式,历史有记载,朱元璋在早年虽然不识字,但在当了皇帝之后,他却十分爱读史书,他十分注重史书中的前车之鉴,通过查阅各种史书,朱元璋发现,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叛乱,且这些叛乱也几乎都出自边疆地区,通过翻阅史书,朱元璋发现,历朝历代的这些叛乱有的是藩王带来的,有的是边疆统军将领带来,甚至还有是一些文官带来的,这就使得朱元璋陷入了一种思考,他开始重新审视早已被历代统治者诟病的藩王制度,并重新思考藩王制度的合理新,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朱元璋终于明白了,其实真正威胁到中央集权统治的并不是藩王制度本身,而是另外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叫做野新。朱元璋明白了,对于任何一个朝代来说,即便是不设置藩王,那么其他人在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也会起兵反朝廷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人新使然。因此,朱元璋想,与其让这种危害皇权的隐患藏于不确定的黑暗之中,不如让这个隐患摆在明面上,所以,他将自己的孩子们封为藩王,这样,即便自己的孩子有一天反自己,那么天下也是朱家的,而不用担心为他人所得。从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朱元璋确实是一位十分高明的君主。
3、朱元璋的自信
朱元璋之所以敢大胆的使用藩王制度,另外一个原因是他的自信,当然他的自信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朱元璋默默的在心底告诉自己:兔死狗烹的时候到了。朱元璋知道,在起兵反元的过程中,自己手中这些能征善战的大将军们是自己的得力助手,他们能够陪自己出生入死,能够助自己登上皇位,但当自己登上皇位之后,这些人就成了他最大的敌人,这其中的原因也十分简单,因为多年的朝夕相处让朱元璋亲眼看到自己手中的这些大将们是多么的能争善战,而如果有一天,这些大将们反过来将矛头指向他,他能够应对吗?对于这个问题,朱元璋没有十足的底气。
“既然没有底气应对他们,那就先下手,把他们全部杀掉!把这些帝国的隐患们全部杀掉!”或许在朱元璋的心中,他是这样告诉自己的。于是在明朝建立不久之后,朱元璋开始着手解决他的洪武大将,在之后的十几年中,朱元璋通过一系列手段,几乎将那些有可能对他构成威胁的洪武大将全部赶尽杀绝,而只留下了一种人。简单来说,朱元璋留下的这种人,是一种既能打仗又不能打仗的人,此话怎讲呢?要知道对于军事人才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善于进攻的,一种是善于防守的。朱元璋明白,对于那些善于进攻的洪武大将们来说,例如徐达、蓝玉,他们如果有朝一日举兵反对朝廷,自己是挡不住他们,但对于那些善于防守的大将们,例如铁铉,则是自己守江山的好助手,因为他们只善于防守而不善于进攻,即便有一天他们造反,自己也能够在第一时间按住他们。
是的,这就是朱元璋的底气,朱元璋明白,只要他将那些能争善战的将军们全部处死,留下那些只会守城的将军,并且把自己的儿子封为藩王,那么自己就可以稳坐江山。退一万步说,即便有一天自己的儿子起兵造反,他也不用担心,因为那些善于守城的将军们会帮他挡住的,即便是挡不住,就像上文所说,这天下江山仍然是朱家的。后来我们知道,在朱元璋去世之后,明朝200多年内一共出现过三次大的藩王叛乱,分别是靖难之变、宁王之乱、朱高煦叛乱,如果我们仔细探讨这些叛乱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些叛乱者,都是朱家人!从这一点我们就不得不承认,朱元璋确实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并且他的这种老谋深算极具战略眼光,他将明朝此后两百多年的命运全部玩于自己的掌中。虽然在朱元璋自己看来,他无法应对那些优秀的洪武大将们,但在笔者看来,朱元璋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最强者。
总结
明知道藩王制度弊端重重,但在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还是毅然决然的选用了藩王制度,正如上文所说,朱元璋如此决绝的选用藩王制度,是有一系列原因的,这一系列原因背后也体现出了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的睿智之处。后来我们知道,虽然在此后的明朝历史中曾出现过藩王叛乱,例如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一切均在朱元璋的控制之中,由此也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聪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