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皇太极和顺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皇太极去世时长子已34岁了,皇太极为何还要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呢?
在皇太极突然病故后,没有遗诏的请况下,年仅6岁顺治凭什么继位?34岁的长子豪格,难道不配吗?
1643年,盛京传出消息,52岁的皇太极薨了。突如其来的病故,根本来不及留下遗诏。国不可一日无君,明争暗斗的立新皇也该出结果。当时夺皇位分成了两大派,一派是皇太极长子豪格,一派是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多尔衮。
咱们先来说说豪格这个皇太极长子。要想登上皇位,除去皇长子的身份,更多的是个人能力。豪格曾跟随皇太极和多尔衮等人共同征战,早年清代对外战争,可谓是久经沙场、屡建战功,深受器重。皇太极称帝时便封豪格为和硕肃亲王,加上自身,身为正蓝旗旗主。清代拥有决策的人物都来自八旗,八旗中就有五旗偏向豪格,相当于皇位之争豪格获得了四分之三的拥立票。
再来说说多尔衮,多尔衮辈分上是豪格的叔叔,皇太极的弟弟。被封为和硕睿亲王,是正白旗旗主,和豪格一样身经百战,有着显贵战功。手中掌管朝堂六部之首,不管是威望还是地位,相比于豪格都是略高一筹的。但皇位继承一般都是父传子,多尔衮只是皇太极的弟弟,这就让多尔衮的皇位之争处于劣势了。
据说在两方争夺之时,豪格假意谦让说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继位。被多尔衮揪住这句小辫子,顺势怼道让他别继位了。随后有黄旗大臣站出表示,要是不立皇太极之子为新皇,宁愿到地下去继续追随先帝。这样一来,多尔衮也算是明白自己没有上位机会,只能退而求其次,以不让豪格登基为目的,拥护一个自己能掌控的人上位。
话说回来,多尔衮与豪格持续争斗可谓是相当机烈。但历史上一般叔侄相斗,侄子都斗不过叔叔。多尔衮作为叔叔,虽然比豪格小3岁,但脑子的灵活程度还是在线的。鉴于大清日渐分裂,为了早日稳定政局,郑亲王济尔哈朗折中列出一个方案。提出让年仅六岁的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这样摄政王辅政也能起作用,毕竟34的皇子不需要比他小3岁的叔叔摄政。这一招打的豪格措手不及,不仅仅是多出来的一个皇位人选,更是担心福临背后的势力。虽然皇宫中大部分都是母凭子贵的,但古代子凭母贵的也不少。年幼的福临背后可是庄妃,庄妃作为五大妃之一,娘家靠山是科尔沁蒙古。
满清帝国对与蒙古族的联盟关系十分重视,论出身方面,豪格不占一点优势。而此时这个提议巧妙的拉开了局势,至少满足了前面两黄旗提出的,拥立皇太极之子的意见,毕竟福临和豪格都是皇太极的儿子。此时多尔衮趁机提出,让济尔哈朗和自己一起摄政辅导新帝,济尔哈朗掌管镶蓝旗。毕竟济尔哈朗自小由努尔哈赤抚养,与皇太极关系不一般,要是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一同辅政,某些层面上,对多尔衮也能形成一种制衡。
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七年后猝死盛京后宫。史书记载的是,皇太极“端坐无疾而终”,用现代话猜测,应该是突发脑溢血或心肌梗塞了。没有遗嘱的离世,这大清帝国谁来继承呢?
前面咱们说道,豪格和多尔衮将朝堂局势分成两边。一个是血缘至亲的先帝儿子,一个是威望更高的先帝弟弟。有人认为追随先帝就应该立先帝之子,也有人认为能者胜任。于是济尔哈朗折中提出让福临继位,一是因为福临的生母庄妃的血统,庄妃可是蒙古贝勒宰桑-布和的闺女,福临就是蒙古贝勒的亲外孙。在“满蒙一家亲”的宗旨下,福临继位也能笼络蒙古,这在当时请况下,是最佳继位人选。二是因为当时大臣们只支持皇太极的儿子,多尔衮肯定是不放手的,持续下去会引起社会动荡。福临作为先帝儿子,年龄只有6岁,虽然暂时没有亲政能力,但可以有摄政王和各位旗主的“帮助”。这让各方势力都略有心动,多方考虑下来,福临继位登基也不是不可行。再加上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摄政,由此将局势可归于平衡,只是原本赢面偏大的豪格却被淘汰。最终经八旗多方利益权衡,拥立福临称帝继位。
1643年10月8日,福临承袭父位,登基次年改国号为顺治,从沈阳盛京迁都北京。顺治帝抵达北京之后,告祭太庙,于武英殿即位,成为第一任清代入关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