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出生在东晋,是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辛弃疾的《永遇乐》中“……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山河如虎……”描绘的正是刘裕前后蜕变的过程,词中尽显辛弃疾对刘裕的崇拜之请,能让辛弃疾大加赞赏的刘裕究竟是如何化身为一代帝皇的?又是为何被后世誉为“战神君主”的?
事实上,刘裕并没有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相反,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都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刘裕在成名前曾杀了6个皇帝,纵观整个历史发展,还没有哪一位君王能做到刘裕这般果断。刘裕生在一个南北朝的乱世中,而当时的人们迫切需要一个领导者来挽结这个大乱的局势,当时的刘裕身处底层最能体会那些煎熬的日子有多苦,刘裕的野心也是在这一时期展露出来。
此前,刘裕杀的第一个皇帝便是桓玄,当时刘裕毅然加入到行军队伍中去,也是在这一时期结识了桓玄,两个人同是北府军的一员,在复杂的大环境下,稍不注意便会被旁人夺取政权,随后建立一个新政权,桓玄也确实这么做了,因为个人请绪原因,桓玄带着北府军发动起义,迫使晋安帝禅位,桓玄随即建立了桓楚,刘裕善于审时度势,桓玄在杀害了对刘裕有着知遇之恩的刘牢之后,刘裕只能隐藏自己的请绪,带着刘牢之的侄子何无忌以及北府军投靠了桓玄。
刘裕当真活得清醒,在得到桓玄的重用后,仍旧没有忘记桓玄所犯下的罪,终于等到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刘裕与他人密谋杀了桓玄,桓楚自此覆灭。到这里刘裕才真正掌握了东晋政权,但他没有自己坐上这个皇位,反而是亲自将晋安帝接回来,自古以来家族、血缘是继承皇位的核心,也是服众的必要条件,因此刘裕很清楚这一点,他不着急建立自己的政权,他要通过辅佐帝皇来建立自己的威信。晋安帝在回归后不久被刘裕杀了,紧接着刘裕又立其弟司马德文为皇帝,按理说,司马德文只需禅位给刘裕便好了,但刘裕似乎不打算放过司马德文,刘裕派人将年纪轻轻的司马德文用棉被活活闷死了。
或许有人会说刘裕心狠手辣,确实这一点不可否认,但在刘裕称帝的过程中,如果因为心慈手软放过司马一族,那么可能被杀的就是他了,刘裕杀了桓玄之后便没有回头路可走了,他一定要将权力握在自己的手中。不仅要称帝,刘裕还要一统整个国家,四分五裂的政权实在是撑不了多长时间,刘裕目睹了王朝从建立到覆灭的全过程,短暂的拥有权力对于刘裕来说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他要的是整个天下都归顺于自己,从一开始刘裕的眼光就不局限于建立一个王朝。
后来西蜀的谯纵、南燕的慕容超、后秦的姚泓都在刘裕的“暗杀计划”内,刘裕要的正是绝对的权力,他要站在最高的地方统领这一切,刘裕在建立“宋朝”之前,他的“勤奋”是非比寻常的,值得一提的是,刘裕在平民阶段时既没有政治背景可以依靠,又没有军队可以支配,能够在南方占据一席之地,这与他的努力是离不开的,南北朝时局混乱,谁不想称霸一方?刘裕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比较多,没有安于现状、更没有丝毫懈怠,而是一直勤奋地打拼自己的事业,比较难能可贵的是刘裕的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他不害怕战争的残酷,他害怕自己到最后一无所有。刘裕的“通偷”让辛弃疾怎能不敬佩?
或许有人会质疑刘裕所获得的荣誉,认为刘裕之所以能够建立王朝,是因为他背后有大士族和门阀的支持,若是没有他们,恐怕凭借刘裕一己之力是掀不起什么风浪来,确实如此,没有属于自己的势力,那么一切都白搭,刘裕又怎会不知这其中的道理,而刘裕原本是一个平民,在军中平民多的是,为何刘裕就能在当中TUO颖而出呢?又是为何刘裕能够取得门阀士族的信任呢?有的人有野心容易急于求成,但刘裕恰恰是有野心且慢慢沉淀自己,刘裕在北府军里一直按部就班地做好本职工作,直到40岁才被刘牢之发现,刘裕正如一块璞玉一般,经过打磨后会散发自己的光彩,他在之后遏制起义军造反的时候,大杀四方,不仅成功将起义军势力压制下去,还打败了孙恩,由此刘裕才渐渐地在军营中树立了威望,立功是刘裕拉拢人心的第一步,刘裕唯有不断杀敌才有机会让其他人注意到自己,刘裕在北府军有一席之地全都是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结果。包括称帝以后刘裕依旧没有停止四处征战,由此被后世誉为“战神君主”!
刘裕知道这些门阀士族最在乎的是自身利益,偏偏当时的桓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称帝的时候得意忘形,动摇了门阀士族的既定利益,这些门阀士族久而久之便对桓玄产生异心,相比之下,很显然刘裕更得民心,在之后征战的过程中,刘裕极为在乎门阀士族的感受,一边安抚他们,一边扩充领土范围,这便是刘裕的成功之道。
可惜的是刘裕的勤奋并没有让他的人生变得顺畅,在北伐的路上,刘裕的弟弟以及跟随自己多年的战友相继离世,这对刘裕造成了很大的打击,而刘裕的妻子也在几年后因病去世,最后刘裕的身边只有一个女儿陪伴,当真是受尽了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