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这么乱,为什么却没有外族入侵?这是因为汉末三国时期的中国虽然是分裂状态,但同时也是一个继承了汉代军事传统的朝代,甚至在军事动员上更胜汉代一筹。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解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终汉一代,政府基本实行征兵制,汉代的平民需要在边疆与地方各服役一年,而政府的常备军事力量则主要是北军(以及后来戍守京城的南军),每次的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以常备军为主力再辅以一定数量的地方征兵,所以每次出动的军事力量并不大。
黄巾起义之后,政府为了镇压内乱,放开地方禁令允许私募兵力,这也打开了地方兵力的阀门,如曹草、袁绍、公孙瓒之辈则可以放开手脚大肆招揽地方的军事人才,发展私兵、募兵、世兵甚至是大规模招抚叛军(如青州兵、黑山军)。
这种兵员的迅速扩张再加上长时间军事争斗的训练,导致汉末三国时期的各军阀势力都不容小觑,从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到袁绍的先登死士,再到董卓、马腾的西凉铁骑,各军阀都因为战争需要而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再加上汉代以来的尚武传统,导致汉末三国时期外族入侵成功的可能新基本为零。
而此时的匈奴还受控于曹草南匈奴五部的严格管理体系之下,曹魏政权对于匈奴的统治模式依旧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并且保留着征发匈奴各部质子的习俗,成功地对匈奴进行着管控。当时的羯人则更是蜗居在上党郡的一只小部族,不成气候。
氐人与羌人,汉末三国时期则在关陇地区广泛分布,与汉族杂居,并且有一部分已经参加了汉末三国的混战(如西凉军中的羌人)。但是两族的存在大部分还是依存于蜀汉与曹魏之间的夹缝地带,利用政治的首鼠两端争取生存空间,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族群反抗力量。
再说我们最为熟悉的鲜卑人,虽然在东汉末年(160-180)建立了横跨漠北的檀石槐联盟,但是其部落联盟的统治基础相当薄弱,仅仅维持了两代就分崩离析。三国时期的鲜卑人分裂为东部鲜卑(后来的宇文、慕容、段三部)、轲比能部、步度根、河西鲜卑等,分别居住在长城沿线,但是各部之间互相攻杀,不相统属,分别接受魏国的封号,定期朝贡。魏国对其的监视也极其严密,如轲比能部在兼并周边各部时就遭到了魏国刺客的暗杀,身死国灭。图
三国时期的中原各政权虽然是分裂状态,但是潜藏着极大的战斗力和军事潜力。随后统一的西晋王朝正是自认为“太平盛世”,而自废武功,“罢郡国兵”,彻底削弱了自己的战争能力和危患意识。而且,汉末三国的少数民族基本上处于相互分散的状态,且被各王朝进行了严密的监控而不得伸展其异心。西晋王朝则是对各少数民族缺乏正确的管理措施,甚至在后来的八王之乱时引其入境参与内战,才造成了“永嘉之乱”般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