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何对“开国第一候”萧何网开一面?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刘邦这个人,大家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只同患难不能共富贵”,瞧瞧韩信、英布、彭越这仨哥们,都是帮助他打天下的功臣,但下场一个比一个惨。尤其是彭越,还被吕后这个“死亡艺术家”剁成肉酱。
不过凡事皆有例外,并不是所有功臣都下场凄凉,像被刘邦视为帝业首功的萧何,不仅没有被除掉,还在他死后辅佐汉惠帝。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开国功臣,为什么萧何却能幸免于难呢?
老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刘邦对韩信三人下手,自然有他本人猜忌过重的原因在,但他们自己的许多作法也的确招人猜忌。
韩信、彭越、英布,都是刘邦所封的异姓诸侯王。汉朝实行“郡国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政体。分封制下,各路诸侯王不仅有独立的行政权,更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说他们是臣服于汉朝的独立王国都不过分。
汉朝初期一共有八个异姓诸侯王存在,这些诸侯的势力范围加起来,比汉朝所能直接控制的郡县数量还要多。面对这种请况。刘邦怎么能不担忧?
更何况,韩信三人也的确有不少黑历史。
比如垓下之战前,刘邦曾下令让诸侯派兵前往垓下共同围剿项羽,结果韩信、彭越、英布三人连个人影都没有,项羽利用这一机会在固陵差点把刘邦打趴下。没办法,刘邦只好采用张良的计策以土地当作筹码,诸侯的军队这才在垓下集结。
这种无利不起早的行为,自然是让刘邦气得牙痒痒。同样的请况还发生在刘邦征讨叛乱的陈豨前后。
当时陈豨在代国谋反,刘邦决定御驾亲征。为了早日平定叛乱,他还派人向彭越寻求军事上的支持,结果彭越却假借生病的名义只派了属下前往。这种消极怠工的举动机化了刘邦、彭越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后者被杀。
这几位异姓王被杀,真不能完全怪刘邦刻薄寡恩,这些诸侯拥兵自重,在面对刘邦的重要安排时还经常讨价还价,也难怪刘邦坐稳江山后要回过头来算账了。
当然,尽管韩信、彭越有新格上的缺陷,但刘邦和吕后对他们的处置,还是有些太狠了。民间传说,为了不违背刘邦对韩信“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诺言,韩信是被人装在麻袋里用竹签活生生擦死的。
而彭越比韩信更惨,在被处死后,为了杀一儆百,尸体还被吕后剁成肉酱,送给了各路诸侯“品尝”。而“彭越酱”也让本就杯弓蛇影的淮南王英布惊骇不已,为了避免落得和彭越一样的下场,他干脆先下手为强先反了刘邦,但最终还是没能逃TUO兵败被杀的命运。
和这三人一样,萧何也是汉初的重要人物,影响力、功劳比韩信三人不遑多让,那他是怎么逃过兔死狗烹的命运的呢?
萧何的请况和韩信、英布其实都有所区别。他只是大臣而非诸侯,因此对刘邦而言,他不会对刘邦产生类似韩信、英布那样面对面刀兵相见的威胁。
另外,汉朝在剪除异姓诸侯的威胁后,外戚问题开始显现,这时作为功臣集团的代表人物,萧何也成了刘邦平衡朝中各方势力的关键。这样一来,萧何不仅不再是威胁,反而成了稳定局面的定海神针。
除此以外,萧何的资历也远不是韩信等人可比拟的。在刘邦还是沛县亭长时,萧何就已经追随对方,他还多次用自己县衙功曹身份袒护帮助刘邦。可以说,和韩信这类半路出家的追随者不同,他其实才是刘邦最信任的老班底。
而萧何不仅资历老,在诸位大臣中,他的功绩也是最大的。在刘邦征战天下时,他一直充当刘邦的后勤管家,没有他提供兵粮补给的支持,被项羽爆锤了几次的刘邦,根本没有办法攒下翻盘的本钱。
不仅如此,在汉朝初年诸侯王尾大不掉的危急时刻,正是萧何挺身而出,配合刘邦、吕后一起干掉了韩信、彭越。这种基于革命友谊的信任正是他得以善终的基础。
当然,如果一味相信皇帝对自己的信任,那萧何的结局恐怕也不会比韩信等人好到哪里去,他小心谨慎的态度才是他安身立命的法宝。
刘邦登基称帝后,他大封群臣时,萧何作为其首功之臣,被封“酂侯”,是名副其实的开国第一侯。为了表示对萧何的器重和信任,刘邦还授予萧何“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荣耀。后世也有一个丞相获此殊荣,那就是曹草。
这种荣誉和信任实在不小,但萧何在此事后对刘邦却越发恭敬,凡事推功揽过,在礼仪上更是不敢逾越一步。他深知,皇帝的恩宠和信任并不持久,为此他不得不用种种方式减少刘邦对自己的猜疑。
早在楚汉爆发荥阳之战时,萧何坐镇后方,为防止刘邦猜忌,他主动将自己的子侄送到前线作战,实际上就是让自己这些家人充当人质。
这还不算完,他又屡次自污,比如用低价强买百姓土地敛财,比如向刘邦建议开放上林苑给百姓耕地。
他晚年“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看起来是昏招迭出,但实际上却是以此来逐渐释放刘邦对自己的猜疑,不让这种猜疑恶化成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