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纷争不断,七国之间为了搜集请报和扰乱敌对国家,互派间谍已是屡见不鲜。但并非所有间谍都能收到奇效,也有可能会弄巧成拙。
就拿韩桓惠王来说,他派水利专家郑国去秦国修渠,不但没有达成“疲秦弱秦”的初衷,反而让八百里秦川成为一片沃野,为秦军横扫六国提供了充足的粮草。
秦国日益强大,韩王使计疲秦
从公元前251年到公元前247年,秦国在四年内连丧三王,但是综合国力并未减弱。秦始皇嬴政上位之时,秦国的实力已经超过其他六国。而被秦、魏、齐、楚包围的韩国,则是七国里实力最弱的,随时有被秦国吞并的危险。
在这种请势之下,韩桓惠王没有将希望寄托到变法图强上,而是派郑国去秦国修渠,妄想疲秦弱秦。
按照韩桓惠王的设想,修渠需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届时秦国国力必将耗损严重,不能全力东出。如此一来,韩国也能够多苟延残喘几年。
的确,修渠可以一时拖住秦军东出的步伐。但是大渠修好之后,秦国将平添一处粮仓。到那时,小小的韩国必然会成为案板上的鱼肉,任由兵多粮足的秦国宰割。
无奈形势所迫,韩桓惠王也只能先顾眼下。或许在他看来,能保韩国十年平安就挺能耐得了,以后的事还是以后再说吧。
郑国入秦修渠,事泄险些丧命
既然君王有令,身为韩国人的郑国只能告别亲人远离家乡,背负着“疲秦弱秦”的使命,离开新郑前往秦国都城咸阳。郑国虽然是韩王派来的间谍,但他修建水利的本事却是实打实的,一点不亚于主持修建都江堰的蜀郡太守李冰。郑国建议秦国在泾水和洛水之间,修筑一条长约三百余里的大渠,这样不仅可以断绝水患,还可以让盐碱地变成沃野。
当时秦国也想治理关中水患,增加军粮储备,便让郑国全权负责兴修水利之事。嬴政亲政后不久,韩王的音谋泄露,嬴政一气之下原本想杀了郑国,可是在听过郑国的一番话后改变了主意。《史记》: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郑国承认自己是受韩王之命入秦,但是他也指出大渠一旦修成,受益的是秦国。秦王政认为郑国说得有理,于是不再怪罪于他,并且让他继续负责修渠一事。
十年辛苦渠成,韩国被秦所灭
足足历时十年,贯穿泾水和洛水的郑国渠终于完工。郑国虽然没有完成韩桓惠王交代的任务,但是却为秦国和后世创造了无尽的财富。
郑国渠建成之后,秦国关中四万余顷盐碱地变成良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从此关中再无灾荒,秦国也变得更加富强,为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记》: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当郑国渠建成的时候,韩桓惠王已经不在人世,他的儿子韩安继承了王位。韩王安在位的第九年,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国所灭的诸侯国。韩国灭亡后,韩王安被软禁在陈县,四年后,他因受叛乱的韩国旧贵族牵连,被秦王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