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韩信、英布、彭越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秦朝末年,能人辈出。
随着胡亥政府对军权的失控,20万正规军悉数投降项羽,天下彻底大乱,凡是有血气的青年,尽皆造反,应了那句话“乱世出英雄”,而英雄又反过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写历史。从这个角度说,时代与英雄,是互相成就的。
大浪淘沙,总能出粒金子,秦汉交界就有了三位大将:韩信、英布、彭越,只是这过人的美名背后是真正安稳的荣耀吗?
一,韩信
韩信此人,几乎无人不知,他是古代军事史神化的一个人物,究其根本他总能给人以惊喜,在一个锋芒背后,是又一个更大的锋芒。
韩信一生中遇到过两个伯乐,一个是萧何,另一个是刘邦。萧何的意义在于,当韩信身处在平民窝子里,他以自己的信用做保,指出这是个有才能之人,这才使得韩信TUO颖而出;刘邦的意义则是,给他更大的版图,让他施展拳脚。
这历史,不是小说,没有什么所谓高低错落的剧请,韩信在遇到两个伯乐以前,几乎都在黑暗的泥沼:没地种,不会经商,为了活着常年讨饭,胯下之辱也忍得,临走人家还讥讽“我看你佩剑,其实胆小如鼠”。进了义军,项梁让他看仓库,项羽让他管粮食,都不见得有多瞧得起他。
韩信最惨的时候,都在佩剑,一柄剑,也是他的梦想,但凡有机会,势必收不住。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身兼王侯将相,哪一个不是传奇?即便这样,死的也是真惨:吕雉和萧何谋划,把韩信骗进宫,杀手直接将其刺死,随后,韩信被诛灭三族。
二,彭越
如果只能用一字评价,韩信是绝,彭越就是狠。
彭越最初在山里落草为寇,做了个土匪头子,虽说万般不得已,都是为了生活,但是难免杀人越货,眼都不眨。
陈胜吴广起义,土匪们推彭越为首领也想干点大事,起义当天,彭越就杀了人:用人头祭祀,以壮声势,到这里也不得不承认,他真狠。
可能受到早年生活经历的形象,彭越作战很善于利用环境,分兵多路。后人说,彭越是“游击战”的开山鼻祖,他经常主张“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策略,为此还产生了一成语:彭越挠楚,即把兵力分成多股,对楚军发起佯攻,目的只是为了敌人不能相互救援,也就是后来说的“牵制兵力”,另一部分绕路,直击目标。
但是彭越必须死,因为他最初与汉军的结合,本就带着点“万般不得已”的影子:
公元前205年,彭越带着不到三万人一路杀来,收复下昔日魏国的十几个城池。但是古人重名分,彭越即便把整个魏国尽收,也没理由成为魏王,刘邦于是推出魏王豹,并封彭越做国相。至此,三万人归汉,刘邦出名,彭越出实,且走一步看一步吧。
公元前179年,陈豨造反,刘邦前去平定,途中向彭越征兵,彭越称病拒绝,刘邦生气极了,以谋反的罪名将他抓到洛阳,又留下一命贬为庶人,没多久,在吕雉的劝说下干脆把他杀了。史传,为了警告其他异姓王,彭越被剁成肉酱,装在小盒子里分发,不知是真是假,汉初三将,他最惨。
三,英布
英布也是吃尽了苦头才开始反秦的,观察汉初三将,史书均没有记载他们生于何年,只有死于何时,因为他们都是小人物,如果没出名,死了都不知道的那种。
最初英布犯了秦法,脸上被刻字,留下永久的印记;后又抓到骊山,成为40万囚徒中的一员,充当劳役,今天我们看到的秦始皇陵,没准有一抔黄土正是英布添上的。
起初英布归了项梁,随着时局的发展,转而归顺刘邦。刘邦称帝以后,封不少异姓为王,英布成淮南王,占据着今天的安徽六安。
韩信被杀了,彭越也死得很惨,不仅如此,二人皆诛三族。英布一想,自己处境和他们俩差不多,不如早做准备,《史记》这一段讲的非常模棱两可,只说英布“暗中部署”,至于是部署着造反还是部署着防卫,可能谁都不清楚。
当时英布有个小仇家,因为不想被杀遂跑到刘邦面前告状,言及他有图谋不轨的行为。英布一看,为了掌握先机,还是反了吧。
最后结局,我们都知道,他还是失败了,被杀。
以上就是三大将的下场,有人说,刘邦杀异姓王是“狡兔死,走狗烹”,但是笔者认为,不能完全这么讲。楚汉之争阶段,起来的能人太多了,都是各自为政,即便有联合,也不见得多真心,说是“利益共同体”更合适,刘邦与大部分人,其实并没有同生共死的兄弟请,也就是韩信,还能言及上知遇之恩。直到后来病重 疑心加重也是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