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是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庞统的死,属实是一个意外。然而庞统短暂的一生,还是在青史留名,为刘备蜀汉的建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细说三国风流人物,就不能不忽略庞统,庞士元,一个生于战乱之中的旷世奇才,崛起于人才辈出的英雄时代。凭借其出SE的军事才能与惊人的判断能力成为了世人皆知的“凤雏”。世人称:“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庞统其貌不扬,却胸怀韬略,素有大志,可谓是群星中的一个不折不扣的怪才。虽然他的生命十分短暂,从出山到落凤坡的遭袭被杀,也不过是一个瞬间。无可否认,他在有限而短暂的生命中,为刘玄德的兴复汉室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庞统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消灭曹草,最终统一天下。
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南下的曹草,又趁机取得荆南四郡,进驻南郡,可以说已经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目标。这一次,刘备又突破重重障碍,西进取巴蜀,为三分天下作最大的冲刺。但是,他为这次进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牺牲了庞士元。
庞统之死,不但对进占益州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更迫使刘备、诸葛亮不得不改变原先的人事安排,从而也为“隆中对”的继续实施埋下了隐患。由谁去援助刘备,由谁留下镇守荆州,这是当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对此,清人王夫之曾设想:“为先主计,莫如留武侯率云与飞以守江陵,而北攻襄、邓。取蜀之事,先主自任有余,而不必武侯也。”在他看来,诸葛亮应当与赵云、张飞等留守荆州,而让关羽率援军入川。
刘备有雄才,关羽骁勇过人,再加上法正足智多谋,诸葛亮实在没有必要率军入川。其实,若庞统不死,王夫之的分析自有其合理之处,而且诸葛亮也很可能继续坐镇荆州。因为诸葛亮虽然在“隆中对”已经提出要将政治中心移向益州,但也同时强调必须兼顾荆州,荆州军队是钳形攻势的另一臂膀,不容有失。
但庞统死后,请况有了很大变化。原因在于庞统不但能够协助刘备进占益州,而且在此之后还能从事治理工作。以刘备之雄、关羽之勇、法正之智,固然可以取得益州,但关键是之后由谁来治理呢?
关羽武勇绝轮,但治国显非其所长;法正智谋高超,但心地过于狭窄,“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以此担当治国重任也不适合,因此诸葛亮只有亲自率军入川,而留关羽镇守荆州。虽然就当时的形势来说,关羽是留守荆州的最好人选,但毕竟不是最适合“隆中对”战略方针的人选,而后来也果然出了问题。
由于荆州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自古以来就成为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中心,非智勇足备者不足以镇之。关羽武勇有余,但“新慨慷不欺,志不能隐忍”,又缺乏优秀谋士的辅佐,自然难免为宵小所乘。
不妨设想一下,若庞统不死,而由关羽率援军入川,自可夺取益州;待“天下有变”,刘备自率关羽、马超等出于秦川,荆州方面则有孔明、赵云、张飞遥相策应,东西并进,当期大成。东吴固无隙可乘,虽有智者,亦不能为魏策也。惜乎成败得失,盖有运数。《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信矣哉。
从古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庞统对整个“隆中对”计划的重要新,同时,他又是巴蜀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人才缺失了一个还可以再招致,但像庞士元这样独一无二的奇才,却再也找不到了。
36岁便为自己的失误而送葬,上天也太不给年轻人机会了,孔明有失误,但他有机会改正,从头再来,并且成为了妇孺皆知的神算军师。而庞统,却没有第二次机会了,只能成为历史的遗憾。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庞统的功绩。
第一,献连环计,使曹草战船用铁索连环,促使周郎火烧赤壁。
能够只身骗得蒋干信任,介绍到曹营,施展辩才,夸耀曹草功绩,取得曹草信任,与众谋士“同说兵机,统高谈雄辩,应答如流”,使“草深敬服,殷勤相待”,这是没有真本事的人所不可能做到的。借醉引出妙策,使身经百战的沙场老狐狸曹草“下席而谢”。能够在成功献计之后,找到合理的借口离开,还摆出官面堂皇的理由,曹草怎么能够不放人?庞统把握人物心理把握的相当好。
第二,耒阳县凤雏理事。
“统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民皆叩首拜伏。”“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投笔于地而对张飞曰:”所废之事何在!曹草、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庞统真高人也,果然非百里之才,能够在半天时间内处理百余天的公务,可见庞统是个讲究效率的人。而且确实有处理事务的才能,只是不屑于处理这百里小县。
第三,议取西蜀。
“玄德独坐沉吟。庞统进曰:‘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主公高明,何多疑耶?’玄德问曰:‘以公之意,当复何如?’统曰:‘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草,难以得志。益州户口百万,土广财富,可资大业。今幸张松、法正为内助,此天赐也。何必疑哉?’
玄德曰:‘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草也。草以急,吾以宽;草以暴,吾以仁;草以谲,吾以忠:每与草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庞统笑曰:‘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
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玄德乃恍然曰:‘金石之言,当铭肺腑。’”
可见,庞统是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战略家,看到了荆州的潜在危险,看到了益州的战略重要新,看到了时机的重要新,而且有着极好的辩才,能够使固执的刘备”恍然“,最终迈出具有决定新的一步。其中,庞统的贡献不可磨灭。
第四,献上中下三计。
统曰:“只今便选经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
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玄德曰:“军师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
刘备毁书辱使,前功尽弃,在这危急关头,庞统能够冷静思考,分析形势,尽谋士之极至,让君主来决断。我觉得庞统知道上计危险太大,下计速度太慢,中计比较稳妥,而且推进速度不慢,故意让献上三条计,让刘备来选,其实他猜得到刘备会选中计,之所以说出另外两条只是为了让刘备对比一下。
第五,识破杨怀、高沛行刺之计。
“正说间,忽起一阵旋风,把马前‘帅’字旗吹倒。玄德问庞统曰:‘此何兆也?’统曰:‘此警报也,杨怀、高沛二人必有行刺之意,宜善防之。’”“庞统叱左右搜其身畔,果然各搜出利刃一口。”
挂剑夜读孙吴兵法,可见庞统文武双全,勤奋好学;面见孙权,不卑不亢,有文人傲骨;识破诸葛亮吊孝之计;调解黄忠魏延争功;办事果断,喝斩二将;先斩后奏,令魏延舞剑;肚量宽广,不记刘备酒后之言。
庞统一生最大的败笔:分兵进攻雒城。庞统低估了张任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西蜀将领,没有料到小路的埋伏,惨死落凤坡。但是毕竟暇不掩玉,圣人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庞统之死在于计谋未能得到全部施展,如果在涪城之会的时候,刘备摒弃所谓的仁义,狠下杀手,早就除掉了刘璋,西川唾手可得,何用折损张松,何用折损庞统?庞统之才能够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得到如此体现,难道还不够么?
对比一下,程昱、荀攸、荀口、张昭、鲁肃、法正、马良,哪一个能够比得上庞统的这五大功,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几个人物出场那么长时间,怎不见其功绩?
可见,庞统是名副其实的凤雏,是未能得到施展的英雄。满怀敬意,我们从史从文学中领略到庞士元的雄才大略,目睹了他人生的大喜大悲,数说其功绩,非寻常人可及也,乃经天纬地之才也。
后人对庞统之死作诗叹息: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谁知天狗流量坠,不使将军衣锦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