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张郃。
在《三国演义》里,张郃其实很清楚自己的降将定位,也深谙论资排辈传统和单挑体制的法则。所以他一直混到后期,大魏除了他之外再没有拿得出手的名将——就像蜀国的魏延。
魏延也是,其实他的手段不比五虎上将差到哪去,但是他太过于投机了,上来就把主子卖了,赶着投靠刘备,导致风评很差。这是他不如张郃的地方——好说歹说,张郃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管跟哪个老板,韩馥也好,袁绍也好,曹老板也好,该出力的时候是能出力的。
魏延不行,对于魏延来说,老板没能力,别说出力了,我就直接做了他,拿着头去献给有能力的老板。对于这样的人,你必须得压着他,死死压着。
武将地位:亲信将领/亲族将领>嫡系将领>编制调动将领>降将。亲信将领是能睡一个床、或者长期生活在一起的那种铁交请,比如关张、典韦许褚夏侯惇曹洪、周泰。编制调动将领是指直属上级死亡之后,编制归到另一个上级名下,不属于嫡系但终归算是自己人。
而在降将群体中,原本自成一派的,地位最高但是有可能很难受重用,甚至提防。比如马超、吕布。不过也有非常成功的例子,比如臧霸。
能劝说前主公投降现主公的,或者接受了现主公游说offer跳槽的,时机掌握得最好,身价非常高,不打折扣。比如徐晃。
忠于职守到最后一刻,被抓,主公都投降了自己还端着气节,最后被给足了面子顺势投降的,身价较高,而且日后可能留有大用,比如张辽、文聘。
忠于职守,但是主子反倒迫害,把人B叛变了,于请于理也说得过去,如张郃高览。
苟且求存的,摇尾乞降的,在威B利有之下有所动摇的,眼见山穷水尽就投降了的,比如于禁,宋宪,魏续,为人不齿,但也能理解。
最差劲的是魏延这种,主动叛变。
张郃属于第三梯队,这种主观条件虽然不差但是也不怎么好。这就要求他谨慎争功。像徐晃这样的降将,在很多场合,不管是单挑、竞赛、招降还是领兵打仗,都是尽可能地挣表现。
他有实力是一方面,但关键在于他的身价很好,有资格出头。在徐晃的位置上尽可能地挣表现是合适的战略,甚至在竞赛上可以和亲信级别的、恃宠蛮横的许褚硬刚,就是要争第一。
但是面对颜良这样根本赢不了的,他打个二十回合就会撤。因为再斗下去可能死撑到三四十回合然后把脑袋送了,那就不值了。如果他觉得自己能打赢颜良,绝对会死战到底,打三百回合也会打,哪怕事实证明两人半斤八两,他也会一直打下去。所以后期徐晃和受伤关羽打八十回合还不松手,证明他确信可以拿下关羽。
如果张郃去学徐晃那种争功方式,很容易挡了徐晃的晋升之路,结仇。但是张郃也确实沿袭徐晃明哲保身的方式,正常单挑,面对他根本赢不了的敌将,他也是打个二三十回合就撤。除非B到绝境,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与张飞打五十回合。
张辽。一开始是何进的嫡系,何进死后编制归到董卓名下,董卓死后张辽虽然从属吕布,但实际上拥有独立地位。吕布败亡后,成为曹草降将第三梯队。
但是张辽前期的资历和能力证明他有大将之才,所以照徐晃虽然差了一级但是差距不是很大,而照夏侯渊这样的亲族将领仍然有明显的地位差距。前期单挑时经常和徐晃搭档,后期在战争全局方面体现了杰出才干,可以独当一面。而张郃与张辽徐晃之间还是有地位差距的,张辽打乌桓的时候,张郃就是他的部下。
所以曹草亲自领兵的时候,两军对阵,到点单挑,谁先上谁后上,其实大家都有一些默契,而且我觉得是一门学问。
张郃毫无疑问是个老油子,深谙其中门道,很会做人也很能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