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句话,就是对韩信最终的结局的最好概括。很多人对刘邦过河拆桥、屠戮功臣之举十分鄙夷,但不得不说,韩信在晚年的确有谋反之实,只是这谋反背后,则有着更多文章可做。
比如说,韩信谋反的时机选择就十分蹊跷。韩信最终谋反之时,是已经被夺取兵权和王爵,被贬为淮音侯之后受到监视之时谋反的。但以韩信用兵打仗的过人能力,怎么会选择这样的时机来谋反呢?当年他曾经拥兵百万,直接决定楚汉之争孰胜孰败之时,为何却没有选择叛出而独自称王呢?
要回答三个问题,等分成“拥兵百万时未反”和“被贬淮音侯而反”两个部分共3个理由来阐释说明。
>> 拥兵百万,为何不反?
韩信受萧何举荐,得到了刘邦的重用,直接被拜为了大将军,从此韩信开始效忠刘邦,先是为刘邦打下三秦之地,紧接着又拿下了魏王与代王,旋即又击破了赵国和齐国的的领地,其功劳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彼时的韩信已经拥兵百万,成为了决定项羽和刘邦孰胜孰败的最关键的因素。当时项羽将刘邦围攻在荥阳,总体兵力依然在刘邦之上,但即便如此,项羽还专程派使者武涉前去说服韩信效忠项羽,他说:
“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由此足见韩信之分量。如果这个时候韩信决定反叛出来独立称王,简直就是最佳良机。可韩信却没有如此选择,这里就有两个理由。
一个理由是,韩信虽有将心而无王气,心中存着忠君的执念。韩信早年投效项羽而不受重用,是后来到了刘邦帐下之后才成为大将军,能够在中原沙场上一展拳脚实现平生抱负,因此一直认为刘邦重用他是对他的恩请。因此韩信当时就回话给武涉说: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这就还是感念刘邦之恩呢。熟不知刘邦用他韩信,到底也只是为了利用韩信的才能来获取自己的江山而已,韩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虽然觉得武涉讲得有道理,但是却不愿意相信。
当然,这也跟刘邦本身用人的才能有关。刘邦是个能屈能伸之辈,为了称王称帝什么都可以丢弃,这就是韩信做不到的一点。当年刘邦一开始也曾怠慢韩信,萧何进言之后刘邦就顶着“被打脸”的风险将韩信当成了大将军。
后来韩信攻下齐国之后更是上书想要做个“代理齐王”来方便管理齐地。可彼时的刘邦都还只是个汉王,韩信此举几乎就是挑战刘邦的地位了,可刘邦还是选择直接让韩信当了真齐王。
后来垓下之战扳倒项羽之后,刘邦夺去了韩信的军权,但同时又让韩信去做了楚王,不久之后又以谋反之罪责将韩信擒住,却免去了韩信的死罪贬他做了淮音侯。刘邦就通过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将韩信的权力一步步夺去,等到韩信反应过来时,发现自己已经无兵可用了。
>> 被贬淮音,为何谋反?
事已至此,韩信也没有别的选择了,但好歹是个淮音侯,日子肯定还是过得去的。如果韩信就这样安度后半生,想必以他的才能,还是能够苟安于世,至少不会被杀头的。可为何韩信要在无兵无权的时候反叛呢?
这就跟韩信的新格不无关系了。韩信是个是非分明的刚直之人,当年刘邦对他好,所以他明明有自己称王的能力却并没有这么做。现在他反应过来,刘邦原来一直在给他下套,心中自然是怒火中烧难以遏制。
当年他从楚王被贬为淮音侯的时候,就已经当着刘邦的面骂过刘邦过河拆桥了,这也足见韩信的血新。一个半辈子都拼杀于战场之上的将军,怎么可能会选择谄媚苟活的方式呢?
以韩信之才,定然也知道自己成为淮音侯时已经大势已去,但他还是选择谋反,这是他作为将才最后的坚持和尊严。后来韩信在长乐宫中被擒时,最后一句话就是“岂非天哉!”,指的也是他明白,他之死已经是注定的了。
因此,与其在刘邦面前摇尾乞怜,还不如痛痛快快大闹一场,保全他韩信的一世英名,所以韩信之反,也许并非是为谋帝位,而是为了求死。而如果韩信不反那么一下,而是跟后来的刘禅一样谨小慎微的或者,那他韩信就不是后世众人都敬仰万分的韩信了。
>> 结语
总而言之,韩信乃是我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军事奇才,在沙场之上韩信那是势不可挡、所向披靡,最后遭到刘邦算计被贬,但到底也算是死得轰轰烈烈。也正是这桩桩件件,这才成就了韩信,成就了他“兵仙神帅”的美誉。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军事将领,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他的战绩为后人所称颂而仰慕。想要了解韩信究竟有多厉害么?来读读这本《韩信传》吧。
在这本《韩信传》当中综合了目前对韩信的各种史料研究,描述了最详细而全面的韩信的生平故事和战场功绩,全方位地展现了韩信此人之能力。
这本《韩信传》原价是82元,现在我们为您争取到了一个极低的价格,目前仅需45元即可入手,如果感兴趣的话不妨买下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