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崇祯。
崇祯从小接受最优秀的教育,但是在政治方面被皇太极完爆。皇太极从小学习骑马色箭,但建立起了强大的后金。崇祯却把完整的明朝整垮了。崇祯为什么在政治上还不如没接受帝王教育的皇太极?
首先是年龄和阅历问题,其次是接受的历史经验教训是什么的问题,再其次是干部选拔方式问题。
从年龄来说,皇太极继位时是38岁,已经经历了多次战火考验,是努尔哈赤在几个儿子中挑选出来的,而崇祯继位是16岁,拿汽车驾驶来打比方,他相当于看了一本汽车基本原理教材或者汽车比赛故事的小说,没有经过训练,然后就直接上路了。同样可以参考的是万历,继位只有10岁一样,然而万历有自己的母亲,李太后明白孩子年龄太小,国家大事管不了,所以心甘请愿把主政的权力交给官僚体制,交给了摄政大臣张居正。
与李太后采用了类似方式的是天启帝,知道自己太年轻,将权力交给了魏忠贤,让魏忠贤担任了事实上的摄政大臣。
不能说崇祯不聪明,也不能说崇祯不努力,然而首先一个年龄和阅历问题就要了命了,可以把崇祯和顺治做一个对比。顺治也是年轻气盛,意气用事,不知天高地厚,掌权之后瞎搞一通,把多尔衮掘墓鞭尸了。然后,顺治和孝庄的关系也很对立,在统治集团内部也是到处树敌,很不老练,最终福临只好诈死出家。
相反的例子是唐高宗李治和乾隆皇帝,继位之后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磨合阶段,与顾命大臣如长孙无忌/李绩/诸遂良,鄂尔泰/张廷玉等合作,做到了政权平稳过渡,当然,李治后来B死了亲舅舅长孙无忌,乾隆在鄂尔泰死后清算鄂尔泰,以及打压张廷玉,则是多年以后站稳脚跟之后的故事了,属于帝王心术的一部分。
崇祯第一个严重错误就是废掉了魏忠贤,以自己一个半大孩子的资历亲自主政,第二个严重错误就是过于信任袁崇焕,轻率地把尚方宝剑交给了袁崇焕,其他如B迫洪承畴主动进攻导致失败,洪承畴因而战败降清之类的错误也不少。
崇祯学历史,大概就是看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看多了,少年人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经神过剩,不切实际,不知道封建王朝宿命三百年的严重问题,不知道矛盾的症结在哪里。以明末来说,首先就是阶级矛盾严重机化,北方自耕农破产问题极端严重,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向长江中下游倾斜,而杨嗣昌提议的开征三饷政策又直接将西北自耕农B迫的普遍破产,为李自成张献忠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兵源。
相对来说,朱家宗室严重膨胀,天下不堪重负,而朱明宗室膨胀又带来了严重的寄生和派生腐败问题,这是明末财政问题的基本矛盾和症结的根本所在,在帝国面临生死存亡危机的时候,过度膨胀的宗室不仅没有为国家动员做出丝毫贡献,反而是最大的包袱,拖后腿因素。明末官僚体制是由长江中下游士族把持的,利益链条自然向长江中下游倾斜,所以,帝国内部体制严重失衡的问题始终没有人纠正,以致愈演愈烈而最终垮台。
这种例子在历史上非常多,诸如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赵括纸上谈兵悲剧,其根源至少有一半要归咎于当时年轻的赵孝成王,她当时继位只有三年,也是脑子一热就冲动决策,根本就不懂世界上有反间计,还有类似的光绪拍板,让北洋水师与日本开战问题,甚至神马王明李立三,也都是类似的错误。
其次是,清朝以明亡历史为鉴,而崇祯接受的所谓帝王教育,都是明朝士大夫们在宗藩膨胀,党争机烈条件下,搞出来的伪君子文化,诸如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之类,以及《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太祖宝训》之类。明末盛行伪君子文化,都是满嘴仁义道德,然后相互推卸责任,相互攻击没有底线的文化,对于可能存在的亡国危险,对于帝国内部失衡,完全不考虑,这样的帝王教育哪里称得上最好?
事实上,写史书的是文官集团,这些集团天然就具有和皇帝较劲,暗地里给皇帝使绊子的动机,著名的如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先不说他写史书的洞察力如何,他主政之后,把王安石经过多年积累征战占领的河西地区无偿交还给了党项西夏,知乎诸多大神评价司马光是北宋亡国的头号罪人,可知孔孟之道是不是太迂腐?或者说,司马光是代表儒生士大夫集团利益,为了满足这个阶级的利益,自觉或不自觉地给皇帝下毒?
清朝对待明朝,正如唐朝对待杨广隋炀帝一样,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所以提高了帝王权术水平。
现代人说,“实践出真知”,现代人还说,“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老师”,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辛弃疾写诗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代大学士毕业上岗之前还要经过上岗实习实践阶段,同样的是,现代干部选拔要一层一层升上去,不要搞火箭式提拔,而崇祯同学则是最极端的火箭式提拔,而提拔他的天启帝,死时也只有23岁,也不可能考虑的十分完善。
事实上,天启帝也根本没得选,他的二三四弟都早夭了!反观努尔哈赤选择皇太极,则是先经历了代善的立废风波之后,努尔哈赤已经60多岁,足够老练,他的子女较多,选择余地也较大,又是与天启崇祯截然不同,努尔哈赤认可了皇太极的协调能力,以及对时局变化的把握能力。
与天启帝相比,只能说崇祯是太天真太理想主义了。
当然,摆在崇祯面前的,还有如何处理明末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问题,即财政困难(包括宗室膨胀,也包括土地投献和诡寄飞撒,以及其他寄生腐败问题),党争、流民问题、两极分化极端化,还有南北方权力与利益失衡问题,都是十分棘手,十分困难的。
最好的解答应该是看看满清如何处理对明朝制度的继承与改革,毕竟满清修明史花费了巨大的经力。可以说,总结隋炀帝亡国经验,有了大唐盛世,总结明亡得失,有了满清的各项制度。诸如满清宗室政策与唐宋的一致新,如宗藩不离京,降等袭爵制度,还有康熙实行的永不加赋制度,以及雍正采用的摊丁入亩、养廉银制度和火耗归公,还有满清长期实行的对蒙古族的联姻政策,限制普通蒙古人男丁的生育控制政策,乃至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分权与权力制衡政策,以及各种权术纵横谋略思想,不再赘述。
总之,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看待明清制度差异,会有另外一个结论。历史教科书把明清统称为中国封建专制的顶峰,不是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