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薛仁贵是个很有意思的人:胆子大、能力强、有责任心;最难得的是,人家还善于自我包装——曾经先后通过两个动作,让李世民、李治两位皇帝对他印象深刻。依靠这些素质,让出身民间的他一步步崭露头角,成长为极具传奇SE彩的一代名将。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他的成功,正是初唐的缩影:在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伟大时代,真正的人才总能得到闪光的机会。
薛仁贵的姓名其实叫“薛礼”,“仁贵”是他的字,绛州(今山西内)人。虽然是南北朝名将薛安都的后代,但在初唐,这个家族已经没落了近200年,此时的薛仁贵只是个耕田为生的农民。
不过,那时的中国人一贯尚武,成年男子平时也许是农民,但一旦拿起武器就是合格的战士,薛仁贵就是如此。公元644年,由于一件大事的发生,年过三十的薛仁贵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开挂人生。
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决定亲征高句丽,随后下令各路统帅调集粮草、招募军士。年轻时的李世民曾为大唐打下了大半个江山,但自他当上皇帝以后,已经有18年没有亲自上过战场。因此,当这个命令下达后,全国各地的热血男儿无不跃跃衣试,他们争相报名从军,希望能把握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跟随这位最会打仗的传奇皇帝建功立业、扬名立万。薛仁贵也在妻子柳氏的鼓励下前去应征,归在将军张士贵麾下。
下一年二月,李世民离开洛阳、奔赴辽东;他告诉群臣,自己之所以亲征,一是为了替隋朝时客死异乡的中原子弟报仇,二是趁着自己以及一众老将在世、替后人解决高句丽这个潜在祸患。
在皇帝的亲自率领下,当时的唐军将士无不充满了干劲,一些未被选中的百姓甚至纷纷请求自备装备器械上战场,并表示“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士气高涨的唐军水陆并进,很快打下了辽东城,六月时开始围攻安市城(今鞍山市内)。正是在这里,薛仁贵“一举成名天下知”。
在B近安市城的途中,薛仁贵所在部队曾与高句丽人发生了小规模遭遇战。当时,郎将刘君昂等人陷入对方重重围困,薛仁贵挺身而出前去营救,只见他冲入敌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死对方将领,其后将砍下的脑袋挂在自己的马鞍上。
我们脑补下当时的场景:薛仁贵骑着骏马杀气腾腾、恶狠狠地扑向敌人,挂在身边的首级面目狞狰、正往下滴着鲜血,一众高句丽人肝胆衣裂、争先恐后丢下武器投降。薛仁贵一下子成了队伍里的名人。
接下来,他甚至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
安市城是高句丽的战略要地,因此,得知唐军杀来,高句丽王派了15万兵马前来救援,加上城里的守军,总规模超过了20万,几乎聚集了高句丽的全部战斗力。
经过数百年的经营,那时的高句丽几乎全盘吸收了中原的技术,他们军队装备先进、铁甲骑兵就多达数万;同时安市城依山建城、易守难攻。他们的统帅高延寿探得唐军仅十万出头,于是率领主力主动压上求战。
敌人这一动向正合李世民的意,为了引有对方与自己野战,他派麾下突厥骑兵诈败,随后双方在安市城东南八里外列开阵势、展开了大战。
虽多年未经战阵,但李世民可谓宝刀未老。面对兵力占优的高句丽人,他派李世勣正面迎敌,让长孙无忌带领奇兵包抄敌人背后,随后四面同时发动。一时间万马奔腾、喊杀声惊天动地,猝不及防的高句丽人大惊失SE、阵型逐渐溃散。
此时的薛仁贵就在军阵前沿。他早已盘算好了,这次自己一定要在皇帝面前崭露头角、立下奇功。为了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他刻意在战甲外面披了一层白袍,随后手握长戟、腰带强弓;进攻的命令传来后,他一马当先、大呼着冲向敌阵。
恰巧当时雷电交加,无形中为这幅造型的薛仁贵增加了一份不可名状的神秘感。眼见这位身披白袍、两眼冒光的“天兵天将”向自己杀来,本就战战兢兢的高句丽人越发惧怕;薛仁贵势不可挡、第一个冲入敌阵,其他唐军将士也争先恐后、摧枯拉朽般碾向敌人,高句丽阵型彻底崩溃,2万多人被斩首、高延寿带着3.6万人投降,其他的要么溃逃、要么逃进安市城。
当薛仁贵身着奇装异服、第一个冲进敌阵时,李世民已经注意到了他,特意派人去前军询问这位勇士的名字。战斗结束、论功欣赏时,李世民特意召来薛仁贵,赏赐战马两匹、绢布四十匹,并破格任命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地方兵府的军官),此外还附送10个战俘。
后来,由于安市城顽强固守,久攻不下的唐军面临后勤不足之忧,李世民不得不率军撤退。在回师途中,他对薛仁贵说:“朕的旧将都老了,大唐的军队需要新鲜血液。朕提拔了那么多将领,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你。得到辽东固然可喜,但发掘你才最让朕高兴啊!”
这不禁让人感慨:顶级的领导真会鼓励手下,真懂拉拢人才......
回京后没多久,薛仁贵再次升官,被提拔为右领军中郎将,担任“北门长上”,即镇守皇宫北门。
薛仁贵在这个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近十年,到了公元654年,即唐高宗李治在位的第五年,他再次以自己的举动引起了现任皇帝的注意。
这年五月的一天,李治正与后宫夜宿万年宫。半夜里突然爆发山洪,大水直冲玄武门而来,宿卫将士四散逃命。眼看大水即将涌进宫中、宫门却紧闭无法打开,当时值班的将领薛仁贵并没有逃走:“眼见天子落难,卫士怎能怕死不救?”于是他爬上大门、站在横木上大声呼喊,终于惊醒了李治等人。
高宗及后妃刚刚转移到高处,洪水就淹没了寝宫。逃过一劫的李治刻意派人代自己感谢薛仁贵的救命之恩:“经过这件事,我才明白身边有忠臣啊。”随后赐御马一匹。
由于这起事件,薛仁贵被重请义的李治牢牢记在了心里,此后的人生再次迎来了改变。
公元658年,薛仁贵再次回到了自己扬名立万的辽东战场。这一年,他作为营州都督程名振的副手攻破高句丽赤烽镇,斩首四百;
下一年,薛仁贵又连同梁建方、契苾何力等唐将,在辽东横山大战高丽大将温沙门。此战中,他重演了自己单骑入敌营的雄风:一马当先杀入敌阵,抬手所色之处、敌人应弦而倒。后来的石城之战中,他更是单骑突击,生擒了一名接连色杀10多名唐军的高句丽神色手,颇有凌烟阁功臣秦叔宝、尉迟敬德的风采。
公元660年初,凭借击破契丹、俘获首领阿卜固等人的功劳,薛仁贵官拜左武卫将军、加爵河东县男。
当然了,薛仁贵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壮举,自然是“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公元662年,他作为郑仁泰的副将远赴天山攻打九姓铁勒。当对方在阵前派出几十个勇士公然挑战时,薛仁贵连发三箭、击毙三人,其余人被其神威慑服、纷纷下马投降;随后唐军趁势掩杀,铁勒大败、三位首领被俘,实力遭受重大削弱,长期内无法再次威胁大唐边境。
不过,随后郑仁泰误判形势,率领轻骑追击敌人、却因粮草不足损失惨重;薛仁贵也因私纳铁勒女子为妾、收受贿赂等行为遭受弹劾。但李治念及他们的功劳,下令今后将功赎罪、赦免了二人。
数年后,薛仁贵再次在辽东战场证明了自己。
公元667年,唐朝抓住高句丽内乱的机会发动了总攻。9月,行军总管庞同善、高侃在新城遭受大规模敌人的偷袭,薛仁贵火速救援、成功击退敌人。随后的金山之战,在高侃形势不利、敌人趁势猛攻之际,薛仁贵引兵从侧翼突然杀入,将高句丽军截为两段,一举扭转了局面。
此战唐军大获全胜,阵斩敌人五万余人,奠定了接下来的胜局。以至于唐高宗李治亲自写信表彰薛仁贵:“金山大阵,凶党实繁。卿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 右击,所向无前......”
受到鼓励的薛仁贵干劲更足。下一年2月,他率领区区三千人攻下了防守力量充裕的扶馀城,歼灭敌军一万多人。唐军声威大振,40多座城池望风而降。
不久后,薛仁贵与其他部队一道杀往平壤城外与李世勣会师,被隋唐两朝攻打数十年的高句丽终于被灭,大唐东北的心腹大患就此消亡。
接下来,薛仁贵因战功被升为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爵位也被提升为平阳郡公,先后镇守平壤、新城。在任期间,他抚养孤儿、赡养老人、治理盗贼、任用贤才,将辖区治理的井井有条。
不过到了公元670年,薛仁贵迎来了人生中最惨重的失利。
这一年,西边的强敌吐蕃入寇,薛仁贵被任命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前去迎击。大军抵达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内)之后,薛仁贵部署行动如下:鉴于道路难行,为了避免贻误战机,自己帅轻骑突袭,副将郭待封带着两万人就地扎营看守辎重,随后听命接应。
随后薛仁贵率军先行,在河口大破猝不及防的吐蕃军,“斩获甚众”;然而郭待封自恃是名将郭孝恪之后,向来不服出身低层的薛仁贵,于是擅自违背军令、自行率军前进,结果落入了吐蕃大军的包围,辎重、粮草丧失殆尽。
接下来的战局毫无悬念:退保大非川的薛仁贵面临40余万敌军的围困,既无险可守,又无任何粮草供应;最终,十余万唐军几乎损失殆尽,TUO身而出的薛仁贵等人与敌将论钦陵和谈,才得以回到长安。
戎马一生、所向披靡的薛仁贵没有料到,自己竟然会创造大唐开国以来最惨重的失利,经神遭受重大打击的他,甚至以邓艾之死自比。
不过,他随后只是被免职而已。后来,他又多次历经官场沉浮,曾被再度起用、率军讨伐反叛的高句丽人,也因犯事被贬、发配象州。
到了公元681年,李治再次召见了薛仁贵。君臣相见,李治一一罗列这位老将对自己的救命之恩、对大唐的显赫功勋,并由衷地表示:“卿虽有过,岂可相忘?”
随后薛仁贵再度授以重任,以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的身份,在云州大破突厥人、斩首上万。对方听说薛仁贵再度出山,纷纷溃逃、不敢轻易袭扰。
公元683年,70高龄的薛仁贵去世。李治深为惋惜,追封其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并派朝廷官员护送其灵柩返乡。
薛仁贵30岁从军,其后投身戎马40年,他能从一个农民逆袭为初唐传奇名将,说到底还是天时、地利、人和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他自身能力过硬、对国忠诚,善于把握机会;赶上了初唐蓬勃向上、四处征伐的大时代;又恰逢唐太宗、唐高宗这两位任人以才的明君。伟大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