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忱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唐宣宗李忱(公元810年——公元859年),原名李怡,他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子,是唐穆宗的弟弟,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叔叔。唐穆宗当政时被封为光王。在他侄子唐武宗临死之前,已经37岁的他被立为皇太叔,并由李怡改名为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李忱外表上给人的印象似乎很傻,幼年时期,宫中的所有人都认为李忱非常蠢笨,但只有他的哥哥唐穆宗比较了解他,有一次,唐穆宗抚着李忱的脊背说:“这小子是我们家的英物啊!”
等到李忱长大之后,担心他那已经当了皇帝的侄子唐文宗猜忌自己,于是就更加韬光养晦,做人非常低调,在公众场合从不开口说话,每次参加宴会,更是一句话都不说,给人的印象更是傻得出奇。唐文宗和手下举行宴会的时候,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逗李怡说话。
文宗病逝之后,李怡的另一个侄子李炎即位,是为唐武宗,武宗当皇帝后,更瞧不起他这位叔叔,对李怡非常不礼貌,经常戏称他为“光叔”。
后来唐武宗得了重病,宫里的太监们觉得傻乎乎的李怡比较好控制,就伪造唐武宗的诏书,将李怡更名为李忱,立为皇太叔,负责主持政务。
但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这位笨得出奇、傻得可爱,看上去跟个白痴一样的李忱其实既不傻也不笨,他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直到这个时候,众人才突然缓过神来:李忱这人隐藏得够深啊!简直太会装了!于是,在唐武宗死后,李忱以皇太叔的身份被太监和大臣们推上了皇位。
李忱登基之后,做出的一系列举动更令众人瞠目结舌,他首先以霹雳手段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时期的重臣李德裕贬出了朝廷,又重用牛党的白敏中为相,从而结束了当时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又着手控制宦官的权力,抑制了宦官势力过分膨胀;对于那些有着特权思想的权贵和外戚,李忱也毫不留请地予以打击。当时李忱的舅舅郑光为节度使,一次李忱与舅舅讨论政事,结果发现身为节度使,郑光一问三不知,即使勉强应对也是毫无见地,于是愤怒的李忱立即免去了舅舅的节度使职位。同时他还注重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
在对外方面,李忱对于周边的吐蕃、回鹘、党项、奚人等国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手段,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有所起SE,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
李忱博闻强识,过目不忘,皇宫里打水扫地的人的姓名他都能记住,对宫中每个人的才能、品新都了如指掌,凡是他所任用的人都很称职。不仅如此,他还非常细心,下属部门上奏章,将“渍”写成了“清”。管理奏折的官员以为皇帝不会注意,就私自把写错的字改正了。李忱发现字被改了,非常生气,就把擅自更改奏章的官员下放到地方。
当了皇帝的李忱,简直让所有人一个个都惊掉了下巴,不得不收回原来对他的成见,对他刮目相看。众人这才明白,这个看上去像个大笨蛋似的人,其实聪明绝顶,绝不可等闲视之,想要糊弄他?连门都没有!就连宰相令狐绹就曾私下对朋友说道:“我当了10年宰相,深受皇帝的信任,可我每次向皇帝禀报事务,没有一次不被吓得汗流浃背的。”
因此,史上对李忱评价极高,认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一样的明君”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一直到唐朝灭亡,百姓仍还都非常怀念唐宣宗李忱,一致认为李忱是堪比唐太宗的好皇帝,因而就把他誉为“小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