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弃项投刘到被吕后有杀,韩信到底经历了些什么?接下来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作为“汉初三杰”之一,韩信在西汉的建立过程中可谓战功赫赫,因而一直以来关于他被杀总是令人不胜唏嘘,而杀韩信则同样成为了刘邦屠戮功臣的典型罪证。那么,韩信到底因何而死呢?其实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自有其必然新,我认为不应该将其作为单独事件来分析,而应该将其带入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
从弃项投刘到被吕后有杀,韩信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为了更准确的分析出韩信被杀的原因,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韩信从秦末到汉初的大致经历,以及其被杀前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就此拉开了秦末乱世的序幕,不久后项梁也于会稽发动起义,并开始率军北上,韩信大约在此前后离开家乡,投入项梁军中,但却始终默默无闻。项梁死后,韩信又归入项羽麾下,虽曾多次献策却始终未被采纳,始终无出头之日。
汉元年(前206年)二月,项羽西入关中灭秦之后,大封天下十八路诸侯,刘邦被封汉王,韩信遂弃项投刘跟随汉军入蜀。投入刘邦麾下后,韩信不仅只担任着管理仓库的小吏,而且还差点因连坐而被砍了头,幸好急智之下取得夏侯婴欣赏,然而虽有夏侯婴推荐,刘邦还是只封了他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之后,韩信又取得萧何欣赏,然而仍没得到重用,便又再度离开汉营,紧接着便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之事,而刘邦在萧何的建议下,也正式册封韩信为大将。
汉元年(前206年)十一月,田荣一统三齐,公然反抗西楚,项羽起兵前往齐地平叛,趁此机会,韩信献“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汉军自蜀地杀回关中,一统三秦之地。至次年,又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昂,联合齐王田荣、赵王赵歇共同抗楚。
汉二年(前205年),彭城之战爆发,汉军大败而回,楚汉双方开始延荥阳一线对峙。韩信又献“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之计,刘邦遂命韩信、张耳率兵开辟北方战线,迅速攻占西魏、赵、代之地,并降服燕王臧荼。
汉三年(前204年)六月,成皋之战爆发,刘邦仓皇逃出成皋,得知张耳、韩信近在修武却不发兵救援,一怒之下闯入韩信军营,夺了韩信兵权。韩信、张耳大惊失SE,刘邦命张耳留守赵地,以韩信为相国,重新征调兵马,向东攻打齐国。
汉四年(前203年),韩信平定齐地,以“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为由,上书请封“假齐王”,刘邦起初大怒,在张良劝说下最终封其为齐王。
汉五年(前202年),楚汉鸿沟议和,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建议下,趁楚军饥疲之际对楚军发动追击,并命韩信从齐地、彭越从梁地南下合围楚军,然而两人均未奉命南下,结果刘邦在固陵遭败。之后,刘邦许以封地立王的条件,两人这才率兵南下。同年十二月,韩信统领五路大军在垓下大败项羽,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再度驰入韩信军中,夺取韩信兵权。西汉建立之后,韩信获封楚王,刘邦并未允许其返回齐地。西汉建立同年,燕王臧荼、颍川侯利几先后谋反被杀。
汉六年(前201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假借游玩之名,至楚地将韩信擒获,降封为淮音侯,迁居长安。同年秋,韩王信因不敌匈奴,转投匈奴后与匈奴合兵南下攻打太原,之后刘邦亲率32万大军前往平叛,但却遭遇“白登之围”,这次叛乱直到五年之后,即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才宣告平定,韩王信再次南下时被汉将柴武斩杀。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陈豨前往代地之前向韩信辞行,韩信表示将来如果陈豨反叛,自己将在长安为内应。
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刘邦在东垣击败韩王信的叛军之后,归途中路过赵国。赵相贯高因前一次刘邦路过赵国时对赵王张耳的责骂,而联络他人意图谋刺刘邦,虽然此事因刘邦有所警觉而失败,但之后却被贯高的仇人举报,最终赵王张敖被废。
汉高祖十年(前197年)九月,陈豨果然在赵代之地反叛,刘邦亲自率兵前往平叛。同时,韩信一位家臣因得罪韩信,韩信将其囚禁打算杀掉,其弟于是上书告发韩信谋反,吕后则与萧何谋划,将韩信有入长乐宫杀死。
韩信到底为何被杀?内外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关于韩信到底为何被杀,一直以来的论调都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和“功高震主”,我认为不仅仅如此。
1、内心的不信任。如上所述,由于韩信的能力实在太强,再加上秦末乱世和楚汉争霸中的表现,刘邦可以说从来就没有对韩信百分之百的信任,或者说还有那么一些忌惮。成皋之战中,就因韩信和张耳没有及时救援,便毫不客气的夺取了他的兵权。而垓下之战后,又因韩信没有奉命及时赶来会和,而再度夺取他的兵权。西汉建立之后,将其改封为楚王,不允许其返回齐地同样是出于不信任,直到将其降封为淮音侯迁居长安,处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刘邦这才算有了一丝心安。
2、糟糕的外部坏境。如上所述,自西汉建立以来,异姓王和功臣的叛乱此起彼伏,这种请况下,刘邦对异姓诸侯王的信任可以说已经降至了冰点,而异姓诸侯王为了自保对中央朝廷也是避之不及,刘邦担心异姓王造反,而异姓王也担心自己被杀。事实上,就是源于双方的这种相互猜忌,最终引发了梁王彭越的被杀和淮南王英布的反叛,以及最终燕王卢绾的“养匪自重”。这种请况下,韩信一旦有所异动,或者说行为让人怀疑,那么极可能就此酿成杀身之祸。
3、韩信的自身问题。自古以来,对皇帝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什么?自然是确保皇位的稳固,打江山之时功臣是君王倚重的对象,而天下平定之后功臣却极可能就此转变成皇位的威胁,这便是大家口中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和“功高震主”,尤其是对出身较低的君王来说,这种危机感往往更加迫切,这也是刘邦和朱元璋为何对功臣如此狠辣的原因。历史上,不少功劳卓著的功臣都是因为没能处理好这种身份上的变化,而最终惨遭杀身之祸。张良和萧何便因很好的处理了这种关系而得以生存,但韩信显然没有处理好这种转变,他太过孤傲了。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在皇帝看来,就算你没有谋反之实,但有谋反之心和谋反之能,便已经是必死之局。
刘邦对韩信的不信任,再加上当时动荡的外部环境,以及韩信自身的问题,一旦有人告发韩信谋反,那么君王自然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为了确保江山稳固,只能杀你以绝后患,你可以说这是无请,但站在君王的立场来说,却毫无问题。
因此,韩信到底有没有串通陈豨造反,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只要君王怀疑你做了,那么即使你没做,也已经无从辩驳了。对于刘邦来说,他或许估计身后名不会痛下杀手,但对吕后来说,为了维护汉室江山,她是不在乎杀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