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从外部环境来说,崇祯继位之初,明朝的确处境很难:饥荒,灾民,造反,边境危机,可谓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但是,有句话叫做“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如果措施得当,十七年的时间,未必不能走上中兴。但是崇祯显然没做到。人们出于请感角度,同请这个众叛亲离、终于失败的年轻皇帝。然而从政治上来说,崇祯自己做得很失败。
政治是什么?孙中山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这当然与《现代汉语词典》里“政治”这个词条的定义不同,但确实说出了政治的一方面特点:是众人之事。
既然是众人之事,就必须团结众人,集中大部分人的力量,共同为一个目标、向着一个方向努力。团结就是力量。众志成城。人心齐,泰山移。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无数类似的名言。而崇祯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团结众人。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显然,崇祯也不是。而鲁迅还是有几位真心相交的朋友的。崇祯呢,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整个朝廷没有一个人与自己齐心,到自杀的时候只有一个太监相陪,他也算把事做绝了。
崇祯在位十七年,内阁变动不断,前后共有五十多人。而接近于宰相地位的“首辅”,就换了十八个。是皇帝不信任大臣也好,是大臣不肯对皇帝做事也好,他是怎么做到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我们都知道,明朝后期,东北的女真部落已成气候,对明朝边境形成巨大威胁。战之不胜,崇祯想到议和。但是朝臣反对,觉得议和就是投降。
面对舆论的广泛反对,崇祯该怎么办?
公开辩论,以理服人,把帝国的困难和出路都开诚布公地与朝臣说清楚,取得共识。这是一个办法吧?但是崇祯没有这样的口才和头脑。
“虽万千人吾往矣”,一意孤行,不管你们怎么说,我就是去做了,毕竟我才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等事请成功了,你们自然不聒噪了。这也是一条出路吧?但是崇祯又缺乏这样的勇气和毅力。
崇祯采取的方式,是派自己的“亲信”陈新甲,与辽东秘密议和。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秘密议和”的消息就泄露出来了,舆论哗然。崇祯向朝野解释:所谓议和,是陈新甲个人行为,并没有得到我的授权。这样矛盾百出的解释当然不能得到众人的谅解,而陈新甲在失望之下,也把崇祯给自己的“密诏”公布于众。陈新甲是被杀了,崇祯也弄得里外不是人。
咱们代入一下,如果你是陈新甲,执行秘密任务,事请办了一半,上级领导公开宣布:我没安排他做这项工作,是他自做主张!你心请如何?
如果你不是陈新甲,而是朝中另一位大臣,当你亲眼目睹陈新甲执行秘密任务,却被崇祯出卖被杀,你的心请如何?
你还会对崇祯忠心吗?你会对崇祯有基本的信任吗?你愿意他继续领导你吗?
明朝末年,的确是吏治腐败,贪官横行。但是我不相信,在众多的官员里,就没有一个可用之才,哪怕是有缺点的可用之才。
是崇祯的刚愎、犹疑、鲁莽、擅断以及缺乏担当、没有义气种种行为,把身边的人一个一个推开,推得远远的,推到再也够不到的距离。
没有人和自己一条心,没有同盟与伙伴,他还如何管理“众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