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南宋和蒙古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不曾断代的文明,我们的先人早在数千年前就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成就。
由于东亚大陆西有青藏高原,北有荒漠草原,东部和南部有海洋的区位,使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相对封闭,这也是古埃及、古印度等其他文明陆续覆灭,但中华文明依然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
但,我们的发展也绝不是一帆风顺,除了难以抵御的天灾,来自北方的游牧和渔猎民族始终在躁动,他们或南下,或在南下的路上,是中华文明面临的最大外来威胁。
而因为小农经济支撑下的农业帝国,科技进步的速度相当缓慢,这使得北方民族虽然生产力水平低,但技术条件却并不落后,尤其对蒙古而言,其反曲弓等技术以及轻骑兵战术甚至比中原文明更加先进。
但即便如此,尤其是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大陆吊打欧洲各民族,其在孱弱的南宋面前也依然没有脾气。
从1234年南宋端平入洛和蒙古第一次交锋到1279年崖山海战,在长达45年的时间里,强大的蒙古军队一度对南宋束手无策,南宋也在熬死了两位大汗后才轰然崩塌。
那么,为何南宋如此能扛呢?在小编看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1、南宋区位好
独特的区位,是南宋能够让蒙古一度折戟沉沙的根本原因。
某种程度上说,如果南宋处在中亚或者东欧,那么南宋或许早已经成为蒙古铁蹄下的亡魂。
蒙古和以往的游牧民族之所以能够一路向西横扫欧亚大陆,根本原因在于纬度的相似新令他们更加适应,而且横贯亚欧大陆腹地的草原带总体地形相对平坦,极其有利于蒙古骑兵的快速冲锋。
即便不能使用骑兵,相对平坦的地势也为投石车等工程器械的使用提供了条件。
所以,这也决定了蒙古东西向的扩张成绩要远高于南北。
当然,如果南宋处在金国或者西夏的位置上,那大概率也是会首当其冲地被蒙古攻陷的,除了卧榻之侧的劣势,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地势也相对平坦,和蒙古高原的干旱气候更为接近,有利于蒙古骑兵发挥作用,成吉思汗等蒙古大汗也“不失时机”地将征服的北方地区作为跑马的牧场。
所以,南宋的区位优势就非常明显了。
首先,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气候湿润、河网密布,天然地不适合蒙古骑兵的机动,反而有利于南宋强大水军的发挥。
再加上南宋战略大师孟拱按照南宋国请,自北而南设置了三道国土防御线,对蒙古的战略大迂回有了明确的预判和防范,后继的王坚又在四川盆地构建了固若金汤的山城防御体系,使南宋在面对蒙古南侵时游刃有余。
其次,由于两宋之交经济重心的南移,彼时的南宋不仅经济强大,而且人口众多。
更要命的是,宋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富庶的王朝,商品经济一向发达,其对外贸易带来的巨大收益,也是南宋军费充足,国防雄厚的重要保证。
最后,南宋统治者虽能力不足,但意志坚定。毕竟西夏和金国覆灭的悲剧摆在眼前,南宋终于意识到了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
所以,在抗击蒙古问题上,南宋上下基本能够同仇敌忾,勠力同心,加上南宋统治者尚得民心,这是南宋能够顽强坚持的重要保证。
2、蒙古变数多
啃不下南宋这块硬骨头,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蒙古一直很忙。
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开始,蒙古就基本没怎么歇过,节假日双休基本无从谈起,成吉思汗更是身先士卒带头西征花剌子模,为蒙古三次风卷残云的西征拉开了序幕。
而相比于西征的大气磅礴,进攻南宋似乎显得不值一提。从1234年第一次宋蒙战争爆发到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两国前后共进行了三次战争。
虽然每次宋蒙战争的规模都很大、战况也相当惨烈,尤其是1259年第二次宋蒙战争中连时任大汗蒙哥都出师未捷身先死了,但应该说,宋蒙战争的频率还是不够高,尤其是无法和西夏及金国的被吊打频率相提并论。
之所以出现如此尴尬的请况,除了蒙古忙着西征的客观因素,蒙古内部的朝秦暮楚也是重要因素。
虽然成吉思汗建立了空前强大的草原帝国,多子多福的他也有了可靠的继承人,但成吉思汗终归没有逃出“幼子守灶”的蒙古传统。
但汗国大业不能荒废,于是他选择了一个自认为靠谱的方式,那就是将大汗之位交给三子窝阔台,幼子托雷则负责监国,掌握着汗国的军政大权。
矛盾就是这样产生的,尤其是当成吉思汗撒手人寰之后,兄弟之间必然因权力反目成仇,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而且,由于蒙古汗国继承人确定选择了“忽里台大会”这样的反专制模式,这就更导致了蒙古高层的动荡,尤其是继承人交接时。事实上,直到元朝时期,蒙古高层的血腥夺权也从未停止,元英宗硕德八剌更是死于军事政变。
而元朝因不合理制度导致的第一次变数,就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五年内战。
蒙哥死于钓鱼城下后,蒙古汗位空缺,于是正在攻宋的忽必烈匆忙北返,并在开平宣布继承大汗之位,这就和和林经过忽里台大会推举的阿里不哥产生了机烈冲突,于是最终兄弟二人选择刀兵相见的方式一决胜负,而四大汗国也纷纷选边站。除伊儿汗国支持忽必烈,其它三国则支持阿里不哥。
等到忽必烈倚靠汉人力量击败阿里不哥,四大汗国也彻底和中央汗国分裂,元朝建立后更是分道扬镳,所以蒙哥是蒙古的最后一任大汗,而忽必烈则开启了蒙古分裂的进程。
当然,重用汉人的忽必烈也体会到了巨大的优势,那就是收伏了越来越多的南宋降将为自己所用,尤其是受贾似道排挤的刘整投降忽必烈后,战局在短期内迅速逆转。因为刘整不仅为蒙古带来了强大的水军,更指出了“衣灭南宋,必取襄樊”的计策,于是忽必烈最终找到了消灭南宋的密码。
随后,在经历了6年的襄樊之战后,南宋终于迎来了灭亡倒计时,而此时追击南宋的基本也是降军力量,尤其是汉人武装,这让南宋的失败不可逆转。
所以,南宋在蒙古打击下坚持45年不倒绝非偶然,某种程度上说,作为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南宋在抵抗蒙古方面做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