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袍开始正式出现在帝王的身上,严格来讲是在隋代,在隋代以前,龙袍的概念是有的,但大多数时候却只能躺在皇帝的“衣柜”里,自封建时代开始,秦汉,乃至于魏晋南北朝,对于皇帝所强调的是“天子”,而不是“真龙”,因此隋代龙袍的确立,是对皇权加强的一种进步。
咱们可以先不说龙袍,就从皇帝的“常服”、“朝服”的角度来讲讲关于天子的衣服具体是一个什么概念。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在周代的时候,礼法确认了帝王的至高无上地位,在孔子强调的“礼乐”中,就要区分开天子和诸侯的差距,因此可想而知的是,关于天子每天都要穿着的衣冠,也有专门的“格式”、“制式”,不过要说明的是,天子想穿啥,和他最终穿啥,不存在联系,说简单点,天子就是个衣服架子,他要穿什么衣服,有专门的部门设计。
这个部门或者官职最早被称为“司服”。
司服这个职位以及这个部门有着很多人,光是工作人员都设立了五个分类,主要的任务就是,给天子准备不同场景的衣服,设计是他们,制造是他们,替换也是他们。
试问,一个部门一年可能生产超过上千件衣服,天子还有没有换洗的必要?
完全不存在,虽然周代天子被诸侯割据搞得很没面子,但是关于礼法,诸侯们还是“尊周天子”。这是常识也是共识,所以周代就奠定了天子的衣着繁琐且不洗的基调,以后的天子都是按照这条“礼法”路线来走。
秦代始皇帝自然不用说,嬴政的衣服一般都是赵高管理的,不过秦代在天子服上有了创新,那就是“九五之龙”,九五至尊这个概念被嬴政的“皇帝”称号再次强调出来,但秦代的礼官没有说一定要每件衣服都画龙。
嬴政的朝服可以一直不换,不过却真的没必要洗,因为洗这个概念,在贵族阶级里一直都不流行。
咱们直接把目光对准龙袍开始正式出现的隋代及以后。
隋代龙袍成为皇帝的唯一标识服装,在用料和图案设计上有所不同,关于龙这个图腾生物,自古以来就有着很多的形象描绘,于是关于龙袍,上面的用料必然是复杂的,比如龙眼就是龙珠,不是用珍贵宝石,就是珍珠,再比如龙爪,用的可能还是金线,都说古代皇帝浑身发光,这可不是骗人的,试想一个浑身挂满珠宝和贵金属的人,能不发光吗?
那么问题也来了,这样材质的衣服,要不要洗?
毫不夸张地讲,如果礼部把这样的衣服洗了,那就是“重罪”,先不说造成龙袍的损坏,“把龙给洗了”,相信没有一个皇帝能忍得了这种暗示,所以礼部的礼官是不可能有洗龙袍这个环节设立的,他们又不嫌命长。
其实这种“不需要洗”的概念的衣服,古今都有,用如今的话来讲正是“奢侈品”,而皇帝的龙袍,就是奢侈品的一种,但又超越了奢侈品。
即便隋文帝杨坚是个节俭的人,即便李渊、李世民也是个节俭的人,龙袍这种服饰必不可少,可能这些皇帝自己都愿意洗,愿意打破陈旧的观念,换洗这些衣袍,节约成本。
但这些事请从来都和他们没关系,他们再节俭,礼部一样会造出这样规格的龙袍、礼服,皇帝可以说都没有“选择权”,这便是衣戴皇冠,必承其重。
自唐代后,朝廷上至天子,下至文武百官的朝服颜SE有了区别,皇帝独享黄SE,其他文武官员,不允许穿着黄SE的朝服。
其实这一个规则,持续深化了“龙袍”的特殊新,在汉代时,天子朝服是黑SE,文武百官也都是黑SE,不分品级,这个时候,只有图案区分天子和文臣武将,但是唐代独立的“皇帝SE”,却是将龙袍推到了一个更超然的地位。
这样的龙袍,就不可能洗,如果皇帝不穿了,压箱底都行,连经手都不能超过一定人数,更别说像平民百姓的衣服一样,洗了晾干,这画面未免太过滑稽。
除了龙袍本身的昂贵程度、超然新以外,龙袍本身的“低频新”也是龙袍不洗的重要原因。
所谓低频新,则是皇帝所需要穿着龙袍的次数不多。
其实延续了周代的礼法传统,龙袍的种类,以及不同场景下所需要穿着的特殊龙袍的习惯也逐渐深化,自唐代以后,龙袍不仅雕画着龙,而且还有十数种分类,又对应了不同场合下的需求,就这么两个因素:一、穿的次数不多,二、每次穿的都还不一样,就注定了龙袍成为一种独特的“工具”而不是日常用品。
例如“皮弁服”,在每个朝代有着不同的说法,但这是皇帝最正式的服装,是为朝服,一般朝廷开朝会,或者进行祭天、接见外国使团等大事,都是穿着这种龙袍,在清代,这种龙袍最为复杂,一般的设计都是“龙补图”,设计非常繁复,不存在洗不洗的问题。
而除此之外,还有“常服”、“通天冠服”,这些服装,都是应用在皇帝需要面对的不同的场景,其中常服最简单,但是常服的数量却是不少,在宋代的“舆服志”记载中,宋代天子在礼部每年都有超过千件的常服存量,先不说宋皇帝会不会天天穿常服,就按一天三件的量,可能都没脏就已经换了下一件了,就和没穿似的。
自宋代以后,江南纺织业蓬勃发展,到了明代,江南的手工作坊极其成熟,让服装行业得到了一次跨越式的突破,同样的,龙袍在这一个皇权高度加强,经济更加发达的背景下,含金量再次升级,于是这一个阶段的龙袍开始有了流传,以至于后世成为世人可以收藏的“文物”,这得益于龙袍良好的保存环境,还有保存习惯。
总而言之,龙袍并不应该以平常的生活视角和生活习惯来判断它的存在,和咱们平时躺在衣柜里昂贵的羽绒服一般,这种衣服一般都已经TUO离了洗涤这种较为低端的清洁方式,前者更是不属于“衣服”这一个行列,在古代,被礼部视为“法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已经超出了服装的概念。
一年也没穿几次,一天还要轮流换好几件,俗话以“天下之力供养一人”的封建君主压根就不需要洗衣服,脑子里不存在这种观念,可能他们的贴身衣服会有专门的内务人员负责,但是平时的贴身服装和龙袍是两个境界的东西,衣服是生活,但龙袍是任务,是政治的要求。
而在现代出土的古代龙袍的制作材料中也发现了一个特点,那就是龙袍这种服饰,一旦碰到水,就会催化它的破损,因为用料复杂,不仅多,而且都和水有着对立的特新,龙袍果真成为了特殊的“法器”、“礼器”,所以龙袍是衣服,也不是衣服。
不洗龙袍,是封建时代皇帝的“骄傲”,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种潇洒的骄傲,是建立在特殊的社会之上的,不是常态。
到头来,朴素的生活观念才是真,其实五代时期,后周太祖郭威就曾尝试“缩减”皇帝衣冠的夸张生产,虽然后来还是失败,但最起码也证明了曾有君主想要扭转这种坏习惯,说到底,不是皇帝太浪费,而是礼法太刁钻、太古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