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为何没能做成秦王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明朝,秦王可以称得上是最尊贵的亲王封爵。哪怕到了明末,当永历政权和大西军余部联合抗清之时,大西军将领孙可望坚持要求被封为秦王,并视此为最高荣誉。
大明的首封秦王是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子朱樉,死后赐谥曰愍。朱樉嫡长子朱尚炳袭封秦王,死后赐谥曰隐。朱尚炳共4个儿子,在他死后秦王一位兜兜转转,除了小儿子朱志堢以外,其他三个儿子轮着做了一遍。那么朱志堢为何没能做成秦王,他被封为宜川王之后,及其后代又有什么故事呢?
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秦王梦
朱志堢【音bǎo】,生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秦隐王朱尚炳第四子,生母张氏。在他上面的三个兄长分别是朱尚炳庶长子渭南王朱志均、庶次子富平王朱志(土絜)【音qiè】和嫡长子朱志堩【音gèng】。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三月朱尚炳去世,九月嫡长子朱志堩袭封秦王。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四月秦王朱志堩去世,年仅21岁,没有子嗣。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其庶长兄渭南王朱志均于十月进封秦王。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十月,只做了两年秦王的朱志均去世,年仅24岁。可怜的秦王妃张氏才过门十天就做了寡妇,显而易见的是朱志均也没有子嗣。于是秦府只能再次“兄终弟及”,由富平王朱志(土絜)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三月进封秦王。
朱志堢是在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九月才被封为宜川王,此前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秦王之位空缺,竞争者只有二哥富平王,不知道朱志堢心中是否闪现过一丝诅咒兄长早逝的念头呢?朱志(土絜)的命硬的很,直到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七月才以52岁的“高寿”去世。而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朱志(土絜)长子朱公铭出生,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次子朱公镗出生,随后第三子朱公锡、第四子朱公鏳又相继出生,宜川王朱志堢的秦王之梦终于彻底破灭。
朱志堢的府邸,是当年长兴侯耿炳文镇守陕西时,在西安的旧居。宜川王府原无校尉,宣宗朱瞻基特旨从秦王护卫内拨与官军一百户。正统三年的时候,西安卫指挥沈达迁调外任,留下宅子一座。宜川王朱志堢和永寿王朱志埴都向朝廷讨要这座宅子。朱志埴之父永寿怀简王朱尚灴是秦愍王朱樉第五子,和朱志堢是堂兄弟关系。
此事经工部尚书吴中派人核实之后,回复皇帝称沈达的宅子确实离宜川王更近。但是朱志堢的王府占地面积已经够广了,“不必加益”。而永寿王府虽然距离有一里地,但其“本府窄狭”。而且朱志埴的弟弟镇国将军
宜川王府有自己的牧马草场,在临潼县的河滩地,面积大概在五顷。由于“封堆低小”或者“界限不明”的原因,被当地农民尉授等人占种。此事经朱志堢上奏之后,其地复归王府,尉授等人则被抓起来治罪。
但是户部主事孟玘就此事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尉授等人未必是故意侵占王府草场。如今正当春暖花开之时,应及时亡羊补牢,派人在草场周围种植柳树。这样等柳树长大之后,不但界限分明,而且所放牧的马匹还可以“拴荫憩息”,可谓是一举两得。
对于孟玘的建议,当时的皇帝朱祁镇非常满意,他不但立刻批准,还让孟玘监督陕西苑马寺监丞李保住,提督各马房官军人等共同栽种。
兄弟矛盾
宜川王的二哥秦王朱志(土絜)是个非常刻薄寡恩之人,他纵容王府承奉(王府宦官,从六品)刘全等人打击异己,胡作非为。比如王府山川坛,乃奉神之所,竟然拆掉上门吗的兽吻(指门环饰)去修盖殿宇。
对于敢于发声反对的承奉副,则被“B抑自缢”。负责辅导秦王的正八品纪善,则被拔掉胡子。有不听话的仪宾(宗室女夫君的统称),甚至在死后还被“发冢开棺”,挫骨扬灰。
而宜川王朱志堢作为亲兄弟,被禁止进入秦王府,拜庙、启事皆不被允许。此事传到朝廷之后,英宗朱祁镇大发雷霆,写信给秦王对其进行了严厉的呵斥:
刘全、侯介皆国法所必诛者,余悉从宽以全其生。然全等恃恩玩法,挟势作威如此,未审王知否也?不知则为不明,知之则为纵恶,皆于祖训有违!—《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三》
朱志堢的王妃王氏,是西安后卫指挥同知王辅的妹妹。宜川王妃去世之后,朱志堢曾经请求将侧室孙氏扶正。但朝廷以“名分不可滥及”的理由,只是让孙氏以宜川王夫人的身份管摄家务。
宜川王一共有9个儿子4个女儿,从已经史料可知所有儿子都是庶出。长子朱公鋺后来袭封宜川王,次子早夭。第三子朱公鐩、第四子朱公、第五子朱公鑺、第六子朱公銉、第七子朱公鉼、第八子朱公錔和第九子朱公鍭均封为镇国将军。
女儿之中长女早夭,次女封固城县主,仪宾郭琮。第三女封合水县主,仪宾周刚。第四女封镇原县主,仪宾王瑄。
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八月二十一日,宜川王朱志堢去世,享年39岁,赐谥曰庄靖。庄和靖都是美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位宜川庄靖王的口碑还是相当不错的。
宜川荣顺王朱公鋺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三月,宜川庄靖王庶长子朱公鋺袭封宜川王,夫人张氏进封宜川王妃。作为嗣封郡王,朱公鋺的岁禄和他做镇国将军时候一样,都是一千石。而且朱公鋺的这一千石岁禄,并不都是粮食,他的支取方式是“米、钞中半兼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一千石,宜川王殿下可以拿到的实打实粮食是五百石,剩下的那一半给大明宝钞,米一石对应钞一贯。
这可要了命,在太祖洪武朝的时候,一贯钞大约值一两白银,和一石米的市场价格相当。到了太宗永乐朝,大明宝钞已经大大贬值,一贯钞只值白银一钱到二钱。按这个算法,一千石的岁禄,实际到手只有550到600石。而到了成化年间,一石米发给十贯钞,而一贯钞才值得二三文钱。景泰年间距成化年间并不遥远,因此对于宜川王来说,那五百石对应的五千贯大明宝钞,最多也就买个20石不到的粮食,几乎等同于废纸。这事一直到天顺元年,重新复辟的英宗朱祁镇大发善心,将宜川王的岁禄改为“本SE七百石、折SE三百石”,相当于工资从五折恢复到了七折,升幅还是很可观的。
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三月二十九日,宜川王朱公鋺去世,享年49岁,赐谥曰荣顺。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九月,宜川荣顺王庶第四子朱诚灌袭封宜川王。而在朱诚灌袭爵之前,还发生了一桩宗室之间嫌贫爱富的丑事。
王增,是永寿王府略阳县主的仪宾。略阳县主是永寿安惠王朱志埴的女儿,永寿怀简王朱尚灴的孙女,秦愍王朱樉的曾孙女。从辈分上说,王增和朱诚灌的父王宜川荣顺王朱公鋺是一样的。王增有个侄女,此前已经许配给郃阳王府镇国将军朱诚溧。
恰在此时朱公鋺去世,王增见朱诚灌即将袭封宜川王,前途显然比没有袭封郃阳王可能新的朱诚溧要好得多,于是又把侄女许配给了朱诚灌。
但他们这种亲上加亲的行为,当时被称作“重结王亲”,正好朝廷有明旨禁止。朱诚灌为此打起了退堂鼓,但是无路可退的王增却坚持不能退亲。此事难以收场,最终由镇安王朱诚泳上奏朝廷(当时秦王朱公锡刚刚去世,其长子朱诚泳尚未袭封秦王)。让人没想到的是朱诚泳在奏疏内自称“弟”,却引起了都察院的弹劾。对此王府教授胡廷轮援引《祖训》,称例应称弟。
当时的皇帝是宪宗朱见深,他的祖父是宣宗朱瞻基,宣宗的祖父是太宗朱棣,朱棣是太祖朱元璋第四子。镇安王朱诚泳的祖父是秦康王,秦康王的祖父是秦愍王朱樉,朱樉是太祖次子。因此从辈分上说,宪宗和镇安王相同。从年龄上说,宪宗生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镇安王生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二人之间虽说血缘关系已经相当疏远,但镇安王轮序确实为弟。那么《祖训》对于宗室和皇帝之间的称呼又是怎么规定的呢?
丁酉,礼部奏皇子、孙、弟、侄表笺内称谓未有定式。今谨议…若天子之弟,则自称曰第几弟某封某。称天子曰大兄皇帝陛下,皇后曰尊嫂皇后殿下。—《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
从这个角度说,王府教授一点没错,于是宪宗裁定朱诚灌和王氏婚姻有效。王增“赎杖还职”,即缴纳赎金免除杖刑责罚并官复原职。朱诚灌、胡廷轮“宥之”。而乱发弹劾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边镛等人“具奏服罪”,这才得到宽宥。因此弘治五年的时候,王氏被册封为宜川王妃。
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闰三月二十四日,宜川王朱诚灌去世,年仅28岁,赐谥曰康僖。弘治十三年十月,宜川康僖王嫡长子朱秉楀袭封宜川王。
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三月,西安右护卫纳粟副千户杨仁长女杨氏被册为宜川王妃。朱秉楀在史书中没有什么特别记录,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六月四日去世,赐谥曰思裕。
朱秉楀无嗣,宜川国宗室虽多,朝廷也不同意另外择人袭封宜川王,于是传承了近百年的宜川国就此除封。
嘉靖四年,朱秉楀的堂兄弟奉国将军朱秉樢以本等爵位兼理宜川府事。从史书记录来看,这位朱秉樢应是宜川荣顺王朱公鋺的弟弟镇国将军朱公之孙。朱秉樢死后,其子镇国中尉朱惟熩承宜川王祀。
清军入关之后,宜川国宗室朱敬鑃于永历六年(公元1652年、满清顺治六年)在紫阳县(隶属于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起兵抗清。永历朝廷为支持其义举,封其为宜川王。虽然最终朱敬鑃兵败遇害,但他的举动依然值得后人敬重。
结语:宜川王府今早已不存,历代宜川王的墓地也已无考。但在2007年的时候,于西安市北郊大白杨南路的一所仓库内,发掘出两块带有龙凤图案的石头,从上面“宜川王府镇国中尉”、“不孝嫡长男”、“岁次丙辰二月”等文字来看,应该是某位宜川王府宗室的圹志。
但是除此以外,传承近百年,宗室一直生活到明末的宜川王府似乎就再没有什么痕迹留存下来了。若是当初朱志堢也做了秦王的话,也许结果会不一样,可惜他没有那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