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次子,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翻开中国历史,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朝代的第二任帝王,都是老二而不是老大,比如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光义。这样看来老二似乎比老大还要优秀,但是细看史料就会发现:古代老二成功的背后,都有很多悲催的故事,而造成这种悲催局面的,是齐桓公制定下来的一个该死的规定——也许这个规定早就有了,只不过是齐桓公用盟约的方式进行了一下强调,并且强制列国诸侯严格执行,谁不执行就要被打到执行为止。
古代在一个家庭成为老二,也就是次子,实际是一件很悲催的事请,因为这是一个“有光明没前途”的尴尬排行,特别是生在一个开国之君或者门阀士族的家庭,吃苦最多,但是不采取一些非常手段,还是什么好事都捞不着。除了问题中的说的这些人,比较有名的老二,还有孔丘孔仲尼、魏文帝曹丕、吴大帝孙权、隋炀帝杨广、宋太宗赵光义(如果不算早逝的赵匡济,赵匡胤就是老大,赵光义就是老二)就连元世祖忽必烈,实际上也是老二:老大元宪宗蒙哥,老二死得早,老三连名字都没来得取,所以老四忽必烈实际就是老二。而老二都很拼,这要归咎与古代的一项制度,叫做“嫡长子继承制”——多有的遗产,无论是家产、封地还是江山,一切都得归老大所有,老二只能看着淌哈喇子。
我们知道,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盟约中:“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这个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长子。谁要是打破了这个规矩,那就要“天下共诛之共讨之”,而所谓“君子”和“小人”的分野,也跟人品无关,指的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嫡长子的嫡长子,世世代代为“公子”“君子(君之子)”,而老二以下,就会混得一代不如一代,最后沦落到“小人(地位地下,不是人品低下)”,比如三国时期的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但也只能去卖草鞋。而事实上,齐桓公也不是老大,他还有个大哥齐襄公诸儿、二哥公子纠,老大诸儿挂掉之后,老二公子纠进位为第一顺位继承人,齐桓公小白实际是第二顺位继承人,还是“老二”。
因为老二离完全的继承权最近,所以他们即使不去争取,也会被老大防范,而上一代家主或者帝王,也会“智子疑邻”,怎么看老二都像“脑后有反骨”。而且因为“嫡长子继承制”,被立为“太子”“世子”“公(侯伯子男)子”的老大,一般是被当做“重点保护对象”而被经心呵护的,于是脏活苦活累活险活,就都会落到老二头上,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明仁宗的弟弟朱高煦。
其实朱高煦也挺冤枉的,大哥朱高炽是一个骑不上马的大胖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冲锋陷阵并两次救了朱棣新命的,是朱高煦,而且朱棣也曾许诺废朱高炽而立朱高煦。但是等到江山坐稳了,朱棣就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而食言了——朱棣也不得不食言,他就是想立朱高煦,大臣们也不答应。
所以历史上出了很多优秀的老二,也有很多悲剧的老二,李世民成功地干掉了老大李建成,就成了“天可汗”,而朱高煦失败了,所以他就成了“反臣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