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古代冷饮。
在炎炎夏日,最爽的莫过于在空调房里打游戏、吃冷饮了,那么在古代,古人们没有冰箱是否可以吃到冷饮呢?
答案是肯定的,虽然说古代没有现在用电的这种冰箱,但是他们依然可以吃到冷饮。《本草纲目》就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据说宋徽宗有一天觉得腹中疼痛难忍,犹如烈火灼烧一般,宫人们看到皇帝疼成这个样子就着急忙慌的将太医请来,太医查看皇帝的病症之后开了几副要,喝下去仍旧未能治好宋徽宗的病。
这个时候,宫门外一人求见只见,这人须发皆白,衣衫飘飘,颇有仙人之姿。原来是民间有名的医生杨介,因为他医术高超,名声很大,因此经常被召入宫中为宋徽宗治病,只见着杨介一言不发,只瞧了宋徽宗两眼,变着要童将之前御医所开的要取来以冰煎之,熬成要为宋徽宗服下,三日过后宋徽宗果然痊愈了。
问其缘由,原来是宋徽宗夏日贪凉,吃冰吃多了,之后伤及脾胃,所以用冰煎要,以毒攻毒。
《本草纲目》:疾因食冰,臣因以冰煎此要,是治受病之原也。
虽然不知道故事真假,但是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早在宋朝时期人们已经是可以吃到冷饮啦。那么没有冰箱的古人是如何制作冷饮的呢?
冰的取用之道
我们使用冰块的历史最早记载于西周时期,在当时我们已经知道要在当年十二月份储存明年三伏天气所用的冰块。
古代人将冰也称作凌,这个"凌音"就是指藏冰的冰窖,自然管理冰窖的人员也被称为。那么"凌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目前先秦出土的凌音遗址,大致是这样的,凌音其实是一个半地下室的建筑结构,分为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地下一般是长方形的,四壁造得非常的结实,底部一般铺有砖头和砂质片岩。
每当寒冬腊月,湖面的冰冻得非常结实的时候,凌人会事先选择水质良好的湖面开凿取冰,将这些冻得非常坚硬、不易融化、又非常适合搬运的冰存储到地下冰窖中。
在冰窖中还铺满了干净的稻草和芦席,然后将开凿好的冰块从窖口的斜面滑到窖底,再由窖底的人摆放整齐,铺上树叶等隔热材料,最后将冰窖密封以便来年使用。
为了减慢冰块的融化,会在上面铺上稻草、树叶等其他的隔热材料。无论凌音的密封措施再好,但她它终究不是冰箱,肯定会有一部分损耗的,所以古人一般存储的冰块的量都是夏季所用的三倍。
这些冰块融化的水长时间存在,会使冰窖中其他的冰块儿加速融化,为了将这部分水排出去,冰窖中的排水系统做得非常的完善,
比如雍城凌音遗址中,排水就有5道槽门,与之相连的是外面的白起河,可以将冰水引入河中,但也有将凌音底部挖井来进行排水的。
古人对使用冰块非常的讲究,一般冬天藏冰三伏天取冰在取冰之后,首先要祭祀供奉的就是自家的祖先,这个叫做"荐新",和我们现在吃年夜饭首先第1碗要给自家神龛或祖先那样,剩下的步骤就是取冰之后用作夏日用冰了,通常请况下,冰的作用是消暑和保鲜。当冰块被取出来之后,就有另一种专门的容器来使用这个兵器,这个容器就叫冰鉴。当然,这个时候冰块儿也不仅仅局限于保鲜食物,还可以用来保鲜尸体,根据古礼,天子下葬的话,是要足足等上7个月之后,诸侯要5个月,自然状态下,早就不成样子了。
因此,为了防止、或者说减缓尸体腐烂,冰块的保鲜作用也就显现了出来。当夏天过去,冰块被用完了之后,这个时候的凌人又有了一个新的工作,就是将凌音冲洗干净,等到冬天和面上结冰了之后再存冰。
随着宫廷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冰窖也逐渐增多,到了清朝时期,光是北方的官方冰窖就有20余座,存冰量可以达到20万块以上。由于夏天用冰量实在太过庞大,即便有这么多的官方冰窖也依然出现了冰块不足的困境,于是,私家藏冰的冰商也就出现了。
等到了清朝时期,冰窖就分成了三种类型,官窖、府窖和民窖三种,民窖一般是由商民设立专,专门用于商业经营。
冰的趣味儿二三事
有了冰块之后,古人的夏天生活质量就节节攀升,用冰鉴不可可以制冷还可以保存食品,双管齐下,在夏天同时满足了凉爽和饮用冷饮的舒适和快乐。
进入到汉代,古人用冰就更加讲究了,皇宫中一般都设清凉殿,店中有多重的降温装置,玉石为床,玉盘盛冰,并且还有仆人在旁边扇着竹扇,殿中清凉无比,在此时吟唱歌谣,品尝时令瓜果,简直是快乐加倍。
唐宋以后,皇帝们的空调房就越建越高级,除了放冰块之外还增加了扇车,水的作用转动扇叶,扇带凉水吹更凉,更加凉爽,再在室内摆几百盆鲜花,同时满足了触感、视觉和嗅觉,无异于人间仙境,怎一个爽字了得?
冰,除了它本身的价值还被古人们玩出了许多的趣味,你以为你是开空调盖被子的第一人吗?不,子冯堪称先驱者。
根据《左传》记载,在公元前552年的时候,楚国国君想让楚国士大夫子冯继任令尹的职位。在薳子冯征求过好友的意见之后,便觉得非常的不妥,因为国君年轻势力较弱,在这种请况下掌管国家朝政,难度非常大,于是他就用装病来推辞。
那个时候正值三伏天气,他就在家里挖了个地窖,放上冰,冷水浇身,将自己生生的弄成了重感冒,然后身穿棉衣、皮袍,躺在床上几天,水米不进,御医经过诊断之后发现他瘦弱到了极点,于是楚康王无奈,只好另委他人。
可以说,冯装病的成本非常大,因为在唐朝之前,冰块儿可以说是个稀罕物件儿,价格极其昂贵,每个大臣都会在皇帝赐冰的时候感到非常荣幸,就连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得到皇帝赐冰的时候,就乐呵呵的记录下来,感恩不已。
对于冯来说他装病,用了这么多块冰,真土豪也。
有用冰块儿装病的,自然也有用冰块治病的,比如文前所说的宋徽宗腹痛难忍,用冰煎要服用治病。说到底,宋徽宗的这个病都是吃惹的祸,因为宋代的冰制品简直是五花八门,什么冰糖冰雪冰原子、雪泡豆儿水、血泡梅花酒、冰雪凉水荔枝等,光听这些名字就知道一定是冰冰凉凉,清清爽爽的,在三伏天气又怎么能不让它们一步到胃呢?
并且,在元朝的时候,商人们又在冷饮中加入了果浆和牛乃,堪称冰机凌的先河,再加上冰块保鲜价值,人们打海鲜也能够运送得更远、保存的更久。冰,是深请的代名词在那个冰块儿极难获得的年代,送冰块也被赋予了其他的价值。皇帝们用赏赐冰的方式来拉拢大臣们,显示皇恩浩荡,并且级别低的官员是不能够获得冰的,除非他人送。如果这个时候,有谁送礼送冰的话那可是极为可贵的。
北宋时期的欧阳修就经常送冰给同僚梅尧臣,他的馈赠就是出于友请,二人长达30多年的友谊,二人心心相印,不离不弃,在道义事业互相支持,堪称黄金搭档,随着官员级别的不断升高,欧阳修对梅尧臣送的冰块也越来越多。
梅尧臣本人仕途极为坎坷,官职也很低,如果不是欧阳修常年给他送冰块儿的话,按他的职位是享受不到的,并且
欧阳修本人还十分的善解人意,经常以自己不怕热为借口,只为了让他安心接受。
在那个年代,有谁不怕热?又有谁不嫌冰块儿多呢?梅尧臣自己心中也明白,于是,经常把自己舍不得吃的冰镇果品回赠欧阳修。正是由于这饱含纯粹请义的心,才会有着冰心玉壶、冰雪聪明这样的妙词。
在冷饮事业飞速发展的要数元代时期,在冷饮中加入蜂蜜、酥油冰冻使用。并且记载过一种叫做珠子冰的冰机凌,在冬天收集小冰珠,夏天拿出来调以蜜浆,这样便是一道解暑良品了,
到了明清时期,夏日冷饮更为普遍,几乎成了每家每户餐桌上必备的解暑神器,随处可见,挑着冷饮担子的小贩,只需要几分钱就可以买到很大一块。
连民间都能这样随心所衣的用冰,自然用冰量是非常庞大的,所以在冬季的时候就需要大量的采冰工人,在清朝时期采编工人的管理制度非常严格,在招来的壮丁复审合格会发放腰牌,再拉到采冰场凿冰,如有违反规定,轻则体罚重则法办。
那个时期也有许多非常有名的冷饮,比如冰镇酸梅汤就一直是自慈禧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