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邓艾投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263年8月,司马昭三路伐蜀,东路钟会十余万主力大军攻入汉中,西路蜀汉大将军姜维迅速摆TUO邓艾追兵,一路退守至音平并且和赶来支援的廖化、张翼、董厥等援军汇合奔赴剑阁挡住了钟会主力,尾随而来的邓艾没有选择和钟会汇合,而是奇兵偷渡音平小道,连续突破江油、涪城、绵竹兵临成都城下,当时后主刘禅有四个选择:一是坚守待援,等姜维主力大军从剑阁撤回;二是东入投靠盟友东吴;三是南下南中延续国祚继续抵抗;四是投降,按理来说投降是下策,可是为何他却偏偏选择了不战而降?我们一个个来看看这四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等姜维主力回师
这个估计是希望不大了,因为姜维手中也才几万兵马,钟会手中有十几万大军,兵力远超过姜维,姜维能不能成功摆TUO钟会的追击还是两说;何况邓艾当时手中虽然兵力不多,但是其后续3万兵马正陆续赶来,等到姜维的援军到达成都的时候,邓艾后续的3万兵马也赶到了,姜维很可能会被钟会和邓艾堵在中间。
第二个选择:投靠东吴
这个其实也不靠谱,谯周有句话说得很对:“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寄人篱下的日子岂能好过?东吴和蜀汉虽是盟国,但早已貌合神离,只是因为有曹魏这个共同的敌人双方才保持了表面的和平,要不然蜀汉也不会设立永安都督防备东吴,刘禅一旦东入东吴,想要再出来就难了,和投降曹魏其实没多大差别,而且东吴迟早被灭,最终还是免不了投降。
第三个选择:向南突围
向南突围到南中七郡还有一线生机,当时镇守南中七郡的是霍峻之子霍弋,霍弋和刘禅的关系非同一般:霍峻驻守葭萌关为刘备入主益州立下大功却英年早逝,所以刘备把其子霍弋养在府中和刘禅作伴,刘禅被立为太子之后霍弋出任太子舍人,是刘禅的近臣,刘禅立刘璿为太子后,又任命霍弋为中庶子,可以说霍弋绝对是刘禅心腹中的心腹。
自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虽然南中时有反叛,但仍在蜀汉掌控之中,而且南中地理形势复杂,如果刘禅真能突围到南中至少能坚持相当长一段时间,那时东吴援军已到,还有姜维的主力仍在,钟会和邓艾立足未稳,蜀汉复国的希望其实不小。
既然如此,那为何刘禅权衡再三之下还是选择献城投降呢?最大的原因恐怕在于两点:
一是民心已失,蜀汉立国之后一直存在荆州派系、东州军和益州本土派系之争,刘备和诸葛亮时期荆州派系和东州军联手打压益州本土派,但是随着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等一大批荆州派系人物的去世,益州派系崛起,甚至隐隐有压过荆州派系的趋势,益州派系的利益诉求就是不想益州陷入战火之中,他们本来就反对姜维频繁北伐,对他们来说效忠于刘禅和投降司马昭没什么区别,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刘禅身边大部分都是主张投降的益州本土势力,如果刘禅真的向南突围的话,说不定他们就敢裹挟刘禅投降。
二是军心涣散,邓艾那么点兵力就能一路打到成都城下,绵竹之战后邓艾筑京观更是让成都军民不愿再战,就算刘禅向南突围估计也摆TUO不了邓艾的追兵,被俘和投降待遇可不一样,倒不如干脆投降算了。
其实蜀汉本有一次自救的机会,那就是绵竹之战,如果诸葛瞻能坚壁清野、坚守不出,等到霍弋、罗宪和东吴援兵的到来,兵力不足、粮草不济又缺乏后勤补给、士卒疲惫不堪的邓艾十有八九撑不住必败无疑,可惜没有实战经验的诸葛瞻偏偏选择了出城和邓艾野战,给了邓艾一击而中的机会,绵竹一失,蜀汉的败亡其实已经无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