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安史之乱的突然爆发,先有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等名将身败名裂,后又有郭子仪、张巡等人横空出世。
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安史之乱的历史,就是一部群星闪耀的历史。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只不过由于这些群星的下场不同,所以他们在历史上获得的评价也不同,以至于我们现在只能记住郭子仪、张巡等寥寥数人而已。
张巡的事迹我曾专门写文章分析过,由于这段历史过于深入人心,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安史叛军之所以无法南下,完全是张巡只手托天撑住大唐江山的结果。
可是从逻辑上来说,这种说法是有硬伤的。
如果仅靠一座孤城就能把安史叛军阻止得无法南下,那未免也太神奇了。比如说,如果安史叛军在兵力上真的拥有绝对优势,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分兵呢?
事实上,史书在基本史实的记录上很少出错,但却隐藏了太多细节。
如果我们拿着放大镜,仔细观看安史之乱期间的大唐版图,会发现有很多势力都站在了大唐政府一边,安史叛军始终处于一种孤军奋战的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安史叛军其实很难有太大作为,只不过以张巡为首的少数人,把大多数势力的光芒给遮掩住了。
当时的中原战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西部以南阳、襄阳为中心;中部以睢阳为中心;东部以彭城为中心。
在西部地区,安史叛军突破南阳,可以算是杀出了河南,但他们刚越过河南,就屯兵于襄阳城下,再也无法向南前进一步。
在中部地区,安史叛军始终无法真正越过河南一线,因为他们受阻于张巡所防守的睢阳。
在东部地区,安史叛军也可以算是杀出了河南,但他们刚越过河南,就不敢再继续向前了,因为大唐政府军的主力已经云集于彭城一线,安史叛军甚至不敢靠近。
正如我上周写安禄山夺取长安时所说:此时的安禄山看上去风光无限,可实际上他已经失去了继续扩大战果的空间。
安史叛军陷入这样被动的局面,肯定不可能是张巡一人之功。
在当时的中原战场,还有许叔冀、贺兰进明类似的“火线将领”,他们与张巡所面临的请况并无太大区别,可他们在史书上的评价却比张巡差得多。
按照史书的说法,他们评价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拒绝救援大唐的孤胆英雄张巡。
可事实上,他们的评价之所以会低,不过是因为他们在后来混得越来越差,以至于没人愿意替他们说话而已。
在西汉景帝朝时爆发了安史之乱,汉景帝命周亚夫和梁王刘武平乱。梁王刘武困守孤城,最后差点把宫女都派上城墙了,可见请势有多危急,但周亚夫却一再拒绝救援刘武,专心实施自己的战略意图。
后来,大家说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也没有人说周亚夫如何错误,因为牺牲一座城池,换取天下太平,这是件非常划算的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很难说许叔冀、贺兰进明拒绝救援张巡就一定是错误的。如果这二人会像周亚夫那样成为功臣,他们自然有无数种说辞为自己开TUO,而我们也很难说他们是在强词夺理。
事实上,哪怕以后世眼光来看,用睢阳这个坑把安史叛军吸引过去,唐军在外围玩包夹战术绝对是可行的。哪怕睢阳因此城破人亡,可围城的安史叛军也被唐军包了饺子,这怎么不对呢?
西汉时期的梁王刘武可是窦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周亚夫尚且敢把他当扔出去吸引叛军注意,许叔冀、贺兰进明为什么就不能故技重施,把张巡和睢阳扔出去吸引叛军注意呢?
只要大家能认同我这个观点,自然就该明白一个道理:安史之乱爆发的那些时间里,并不是某一位或某几位英雄孤身营救大唐,而是很多本该同样拥有英雄之名的人最终下场惨淡,被史书开除出了英雄的行列而已。
或许有人会说:“许叔冀也就算了,像贺兰进明这样的人,在当时就从未立过什么功勋,哪配被称为巨星呢?当中原战场开始大举反攻时,他就已经靠边站了。”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当中原战场开始大举反攻时,贺兰进明从来都没有靠边站过,他只是受到一个临时空降至中原战场的高级文官节制,但这并不代表大唐中央政府认为他无能。
唐肃宗在位时,大太监鱼朝恩可以在河北战场节制郭子仪和李光弼,却从未有人说“大唐中央政府认为郭子仪和李光弼无能”,怎么这种逻辑具体到贺兰进明身上时,就变了一副腔调呢?
大唐中央政府之所以会派出文官节制武将,不过是担心他们失控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看,贺兰进明等人后来的失势只是大唐中央政府削藩的结果。
大唐中央政府空降了一个高级文职官员到中原战场后不久,唐军就开始了大举反攻,并以一副摧枯拉朽的姿态全胜收场。
如果大反攻进行的稍微顺利一点、迅速一点,睢阳城就不会失守了。
甚至而言,睢阳城后来被攻破,主要是因为唐军大举反攻时,有一个指挥官依然行动迟缓所致。如果这个指挥官行动稍微迅速一点,睢阳城可能就不会沦陷了。
因为唐军反攻到睢阳城下时,睢阳城刚刚沦陷三天。因为类似的原因,那个在大反攻开始后,救援睢阳不及时的指挥官,被总指挥杀死了。
镐既发,会张巡宋州围急,倍道兼进,传檄濠州刺史闾丘晓引兵出救。晓素愎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及镐信至,略无禀命,又虑兵败,祸及于己,遂逗留不进。镐至淮口,宋州已陷,镐怒晓,即杖杀之。
张巡死前,唐军就开始了大举反攻。
张巡死前十多天,唐军就收复了长安城。张巡死后,仅仅十天,唐军就收复了洛阳城。
九月丁亥,元帅广平王统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之众二十万,东向讨贼……癸卯,广平王收西京。十月癸丑,贼将尹子奇陷睢阳,害张巡、姚訚、许远……壬戌,广平王入东京,陈兵天津桥南,士庶欢呼路侧。
而且还有一种记载:睢阳城破前,唐军不但收复了长安城,连洛阳城也收复了。
丁卯,广平郡王俶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副之,以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兵讨安庆绪……癸卯,复京师。庆绪奔于陕郡……壬子,复东京,庆绪奔于河北……癸丑,安庆绪陷睢阳,太守许远及张巡、郓州刺史姚訚、左金吾卫将军南霁云皆死之。
更重要的是,张巡死后仅仅三天,唐军就兵临睢阳城下。
张镐闻睢阳围急,倍道亟进,檄浙东、浙西、淮南、北海诸节度及谯郡太守闾丘晓,使共救之。晓素傲很,不受镐命。比镐至,睢阳城已陷三日。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如果西汉时期的梁王刘武最终没能顶住七国叛军的攻势,最终城毁人亡。
可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周亚夫大军却在刘武殉城的三日后神兵突降,杀了七国叛军一个落花流水,并最终平定了叛乱,史书会怎么说这件事呢?
睢阳城破、张巡被杀不就是这么个逻辑吗?
与许叔冀、贺兰进明相比,鲁炅、来瑱的争议相对小了很多。
史书在谈及安史叛军无法大举南下时,也会充分肯定鲁炅、来瑱的贡献。要知道,他们也都围绕某座城池,与叛军死缠滥打,让叛军无法南下的。
这两个人后来的地位之所以比张巡低,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多活了一段时间:他们后来都流露出军阀化的倾向,于是鲁炅畏罪自杀,来瑱被皇帝处死。
如果张巡活着,会是什么结局呢?
这个实在难说,因为从当时的请形去看,张巡也很难避免李光弼、仆固怀恩、鲁炅和来瑱的结局。毕竟军人集团越来越强大,独当一面的军方大佬通常都难免会蠢蠢衣动的。
总的来说,在那个军人力量越来越强大的背景下,军方大佬不管表现的多么忠于大唐帝国,随着时间的发展,也会流露出要与皇帝分庭抗礼的意思。
因为有一个问题,军方大佬永远也无法想明白,那就是皇帝一门心思信任宦官、间臣祸国殃民时,军方大佬应该怎么办呢?
卫道士告诉军方大佬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所以皇帝信任宦官、间臣祸国殃民,军方大佬也得无条件的服从。
问题是,这种答案显然是不通人新的,一个人只要没有修炼到圣人那样的境界,怎么可能接受这种事实呢?
因为类似的原因,在军人力量越来越来强大的背景下,军方大佬不管表现得多么忠于皇帝,随着时间的发展,也会流露出乱臣贼子的影子。
而且表现在外,理由实在太充足了,因为从唐肃宗开始,哪个大唐皇帝不任由宦官、间臣胡折腾呢?
总的来说,因为叛军大举进攻南线时(以攻克颖川、雍丘为标志),已是攻克长安半年后的事了。
在这种背景下,大唐帝国江淮的防线其实已经很稳固了;在这种背景下,叛军奢言南下刺穿江淮多少有些不现实了。
失去这种背景,张巡死守一座孤城,能有多大的意义呢?
我这样说无意否定张巡的战绩,我只是想说,当一段历史出现超级英雄时,常常会让这段历史变得越来越像故事段子。
因为超级英雄身上的光芒太强大,它会把周围的人都变成打酱油般的存在,甚至是丑角般的存在,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感觉到,这段历史就是超级英雄只手托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