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为什么不敢啥李渊,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当中,敢杀兄杀弟,唯独不敢杀父,这还得从“仁孝治天下”说起,时至今日,人们依然都会自动远离那种不仁不孝的人。
“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狭义的孝道指针对父母的道德行为,而广义的孝道则延及父母之外的长上之亲。孔门弟子有若曾说说,孝悌是“为仁之本”,在诸多轮理道德中,孝道是最基本的。
孝可以使人们之间互相亲爱,而相互亲爱的族群,道德底线明确,统治者易于驾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孝道总体上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安定,无论是国家危难,还是天下承平,统治者选择贤臣良将的路径大都是“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孝道不因身份高低贵贱而有所差异,凡天下之人,同此一德。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不孝”罪。周初分封康叔于卫时,周公就对其弟弟康叔说:“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
自秦以来,便国家立法将这些“不孝”内容具体化、法典化,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朝法律简文中,有不少对于“不孝”行为的定罪。
汉朝时期,自惠帝开始,都在其谥号前加上“孝”字,如孝惠帝、孝武帝之类。东汉时期,察举科目中有“孝廉”之目。经过魏晋六朝,到隋唐时期,中国传统法律的格局基本定型,成为后代法典的圭臬。按照唐朝时期颜师古的说法,其原因便是“孝子善述父之志”。历代皇帝都重视尊老、养老,都号称“以孝治天下”。
隋唐时期,其中对于“不孝”之罪的惩处继承和发展了秦汉法律,同时又直接延续了上古礼制。按照《四库全书提要》的说法,唐律“一准乎礼”。《唐律》中有“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之罪,其中“恶逆”“不孝”“不睦”三项都涉及孝道问题。
我们在来看玄武门之变,为什么会发生?
抛开一切粉饰,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就是为了皇位,也就是天下,为了这个目的才有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称帝之后,李世民作为第二子,只能封个秦王,按照古制度也为了李家天下能传承下去,李世民不可能成为太子,太子只能是李建成的。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李建成是弱机,其实真实的李建成不仅不是弱机,而且能力也相当出众。
在玄武门之变之前,作为秦王的李世民其势力不管从哪方面都比不了太子李建成,这个时期作为太子的李建成需要的国家稳定,朝廷稳定,然后就会水到渠成,太子李建成只要求稳就好。
很多那些说李建成迫害李世民的都是夸大其词而已,李建成不能这样做,因为李建成需要的是稳,有了太子的身份,只要国家稳定,朝中大臣自然知道要向哪边靠拢,军神李靖就是最好的例子。
李世民就是看到了这点,如果依然不采取措施,随着时间推移,太子李建成的势力会滚雪球一样愈发庞大,而秦王的李世民在天下征战时期组建的势力则会慢慢削弱。
在军事上,太子李建成的威望不如秦王李世民,因为李建成在李渊举旗争天下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后方处理内政,筹集军需粮草等事务,李渊也看到了这点,为了抬高太子李建成的威望,公元624年(武德七年)的时候,李渊特意派李建成去讨伐引突厥入侵大唐的刘黑闼,此战太子李建成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加强了自己在军队的威望。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面对李建成势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不甘心的李世民选择了进行一场豪DU,于公元626年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破釜沉舟的李世民赢了。
为什么说李世民不敢杀李渊?
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后,此时的李世民已经是那个弑兄杀弟的不仁之人,在以仁孝治天下的时期,李世民已经是不仁之人了,失去了其中的仁,如果杀李渊,必然会成为不仁不孝之人,这种人谁敢追随?
杀了李渊,天下必然立马大乱。
虽然李渊出SE的儿子没有了,但也有儿子,更何况还有李孝恭等这样领过军的皇族,李世民只要一杀李渊,皇族的各个王爷要么拥护李渊的其余儿子攻打李世民,要么自立直接攻打,失去人心的李世民必然败亡,从没见过弑君的人能坐稳天下。
而且,发生玄武门之变的时候,虽然唐朝已经建立了8年,但天下依然不是很太平,北方有突厥,南面还有一个称臣的“岭南王”冯盎,李世民登基的时候,冯盎就没去朝见,已经被恶心到了,如果李世民在杀李渊,那么冯盎立马就会举旗,之前冯盎之所以不在南方称王建国,主要是不愿意在发动战争,想天下太平少死人,才像唐称臣,如果一个不仁不孝的人当了皇帝,冯盎会怎么做肯定想得到。
李世民是为了皇位,才不惜铤而走险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弑兄杀弟之后,李世民就休想在皇位上坐得住。
所以,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敢杀李渊,而李渊之所以默认李世民,其实还是为了李家江山着想,虽然李世民做的恶心,但毕竟在李渊剩余的儿子里面,也就李世民更适合了,如果李渊杀掉李世民,李渊也害怕日后李家江山不长久,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只是控制了皇宫就得到了天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