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经深!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康熙帝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康熙在决心进攻盘踞台湾的郑氏政权时,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
而康熙在完成了对台湾的统一后,又有许多大臣荒谬地建议放弃台湾。
不过,康熙目光远大,高瞻远瞩,没有被错误言论所误导,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反对武力统一的意见
对于对台湾用武,当时大清朝廷有三种反对态度。
第一种态度,“不必取”。
郑成功当初收复台湾,其本意是想以台湾为反清基地。
但郑成功死后,继承者虽仍然沿用南明年号,但事实上已经放弃了“反清复明”的诉求。
三藩之乱时,耿经忠约郑经取浙江,但郑经却进攻耿经忠控制的厦门,结果,促使耿再次降清。
如此,清与郑氏的矛盾,已不属于明清战争的范畴,已成为统一与分裂的战争!
而在和谈中,郑氏已经表达了可以臣属于大清,如“朝鲜例”。
所以,大清中有一种意见认为:不必去打!
比如,将军赖塔曾经写亲笔信,许诺:只要郑经退居台湾,“朝廷亦何惜海外一弹丸地”?只要郑经不再来犯,“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市之日本”。
第二种态度,是“不敢打”。
大清不擅海战,对渡海作战缺乏信心。
早在康熙亲政前,鳌拜就曾经表示:台湾“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驰驱制胜,计难完全”。
在康熙3年、4年的三次攻澎湖失利后,这种心理音影进一步加大。
以至于,康熙在康熙20年下诏“剿抚并用”时,接受到诏令的许多前线将领也表示反对。
福建水师提督万正SE表示:“台湾难攻,且不必攻”,宁海将军喇哈达表示“断不可取”。
第三种态度,是“不敢用”。
大清不擅海战,但并非没有善于海战的人才。比如:施琅就极善海。
但是,当时,“举朝大臣以为不可遣,去必叛”。
排除干扰,坚持“因剿寓抚”
康熙目光远大,立场坚定。
首先,康熙一语中的: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
这是康熙的原则:不是要不要回归的问题,而是如何回归的问题!
其次,放弃以武力为后盾,是幼稚的!
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表明:两个敌对政权,一方如没有强大的军事压力,对方是不可能轻易自动投诚的。
因此,“因剿寓抚”,以军事压力为后盾,才可能有效地谈判,争取统一。
最后,清有能力增强军事压力!
在当时的技术环境下,只要统一了大陆,仅以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力、物力,就可以建造一支强大的水师。
而只要朝廷正确使用施琅等海战人才,清军不善海战的缺陷可能迅速弥补!
为此,康熙否决了反对意见,坚定推进“因剿寓抚”的战略,实现了统一。
内迁论
在郑氏投降,清廷欢庆胜利时,清廷内部又出现了放弃台湾的荒谬言论。
他们的观点是:
1、台湾与大陆远隔重洋,一旦外敌来侵,难以救援,丧师失地,损国威。
2、如果派兵驻守台湾,至少要数万人。财政负担极大,而且,长期驻守外岛的兵士,很可能再次割据。
3、台湾只是一个海中孤岛,开发价值不大。
所以,他们主张把台湾居民内迁,放弃台湾,退守澎湖。
这种言论当然是荒谬的!
必守台湾
施琅的《恭陈台湾弃留疏》,对形势作了详细分析。
1、台湾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当时,西方殖民者已经开始活跃于大海,荷兰人更是曾经盘踞台湾!
一旦台湾为外敌所侵,后果严重!
台湾“北连吴会,南接粤峧”是祖国东南的屏障,直接关乎东南的安危!
至于弃台湾守澎湖的说法,施琅指出:没有台湾,澎湖孤悬于汪洋,土地狭小,驻兵有限,根本起不到屏障作用!
2、台湾的开发前途大!
台湾沃野千里,物产丰富,盛产硫磺、水藤、糖蔗等物资。
而且,台湾的地理位置,十分利于进行海外贸易,经济前景巨大!
因此,施琅指出:台湾“实肥沃之区,险阻之城”。
3、可以克服相关担忧。
如果在台湾屯田,就可以自给自足,减少财政压力。
同时,施行3年1换的换防制度,既可以留足部队,也不必担忧再起割据。
最后,康熙采纳了施琅的建议。
康熙时期,近现代国际关系的观念尚未形成。
因此,康熙君臣多从利弊角度分析对台湾的政策。
尽管如此,康熙依然能够立场坚定地指出原则:台湾与朝鲜、琉球不一样,从来就是中国之地。
今天也是一样!
利弊不必多说。
坚定追求统一,是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