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春节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据史书文献记载,东汉时期,我国古人就已有吃年夜饭的习惯。
对于封建时期的平民百姓而言,到了正月初一这天,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度过了漫长寒冬,即将迎接气候回暖。活下去的可能新大大增加,自然要敲锣打鼓进行庆祝。
所以隋唐之前的朝代,年夜饭更像是一种祭祀活动。人们并不会刻意在这一天大摆宴席,而是用家中所剩不多的余粮,烹饪些简单食物,给家人分食。
过了年关后,万物复苏,百姓们可以播种庄稼,期待秋天有个好收成。
今天就和同学们好好聊聊,我国一年一度的年夜饭是怎么来的?还有古人过春节时都吃些啥?
西晋周处所著《风土记》记载:
“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西晋时期的除夕夜,长辈与晚辈聚集在一起,开怀畅饮,庆祝来年好收成。而且大家终夜不眠,期待着除夕过后春节的到来。
所以至少在西晋时期,我国古人就已经有吃年夜饭和“守岁”习俗。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也是目前全世界有史可考,关于年夜饭最早的记载。
晋朝灭亡后,随即而来的便是南北朝时期。梁元帝萧绎执政时(508年―555年),一位名叫宗懔的南朝人,写出了一本《荆楚岁时记》。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湖南、湖北的百姓,在春节这天会相聚畅饮。桌上吃剩的食物,不能留太久,吃不完就必须将其全部丢弃。
从这段话也表现出了,南北朝时期,两湖地区的百姓在吃年夜饭时的一些风俗。
《荆楚岁时记》:“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
西晋和南北朝时期的这些有关文献记载,只是告诉后人,当时就已经有吃年夜饭和守岁的习惯。但是并没有详细记述,每家每户的年夜饭都吃些什么?
不过根据《风土记》、《荆楚岁时记》的蛛丝马迹应该能推断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人,在春节除夕时会备上好酒好菜。菜品无外乎便是些大鱼大肉,以及当地蔬菜瓜果。
南北朝结束后,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1年正式结束乱世格局。大一统的王朝,使得南北文化逐渐包容一体。
隋唐时期,人们在过年这一天,兴起了大草大办的风俗。
根据韦巨源所著的《烧尾宴食单》记载,唐朝初年,长安人民的年夜饭非常丰盛。有4种东西是年夜饭基本配置。
一、五辛盘,二、胶牙饧,三、汤中牢丸,四、椒柏酒。
唐朝时期,分餐制已经取代了合餐制,菜肴酒水会分开摆上桌面。吃完菜肴后,还有一些极具特SE的唐代小吃,被当做饭后甜品,供家人们享用。
由此可见,隋唐百姓们的年夜饭已然十分丰盛,有酒有肉,还有丸子甜点,与现代人的年夜饭相差无几了。
唐朝之后便是五代十国,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立北宋政权。无论北宋与南宋,都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以富闻名的朝代。
况且,北宋都城开封汴梁,南宋都城杭州临安,可是驰名海外的“不夜城”。
据两宋时期的文献记载,中原百姓过春节时,会吃一种名为“馎饦”的手擀汤面。江浙地区把汤圆和年糕加入到年夜饭中,北方人则是吃饺子(角子)。
到了宋朝,便诞生出“北方饺子,南方汤圆”的饮食习惯,而这种饮食文化也被保留至今。
《酌中志》:“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
宋朝灭亡后,蒙古人入主中原,由此,中国人的年夜饭上,又充满了许多异域风俗。直到洪武大帝朱元璋建立明朝,年夜饭其菜品种类已进化成五花八门。
朱祁镇执政时期,每家每户的年夜饭桌上,还会有许多极具特SE的菜肴。这些菜肴包括烧酒,内脏(猪杂碎),豆浆,以及被前朝人嗤之以鼻的猪肉。
女真族入主中原后,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盛世帝王,对待年夜饭时,采取了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
因为年夜饭是中原人的传统习俗,可清朝天潢贵胄都是满族人。为了防止八旗子弟被彻底汉化,清宫膳食食谱,出现了“满汉全席”这种极具包容新的菜品。
一提到满汉全席,想必同学们的脑海中,都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张长长的桌子,摆上了几百种各式经美菜肴的画面。
根据清宫膳食档案记载,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年三十的晚上,宫里一共准备了63道冷菜热菜,12种点心包子,以及各式各样的南北小菜。
这顿年夜饭,便是后世满汉全席的雏形。
大家想想,连宫里的年夜饭都如此铺张,各种食材被做成了眼花缭乱的经品菜肴。所以,过年这天大草大办的习俗,从皇宫内便慢慢延伸到了普通平民的餐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