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清朝太医,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我们观看的清朝宫斗剧中,女主角之所以能够笑到最后,除了自身的智谋与勇气外,还得益于部分重要势力的支持。其中有股势力,就是太医。就好比甄嬛有温实初,魏璎珞有叶天士,如懿有江与彬。
随着越来越多的清宫剧播出,我们渐渐发现,似乎太医都成为宫斗的标配了。当然,这只是在影视剧中罢了,在真正的历史上,太医别说参与宫斗了,能不能保护好自己的命都是难题,更遑论像温实初那样,还能和沈眉庄生个孩子。
历史上的太医,并不是那么容易担任的。就拿清朝来说,太医不仅门槛高,工作量大,甚至极具危险新。而且清朝还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在两百多年的统治中,清朝的太医,几乎都由汉人担任。为何会这样呢?有三个原因:
第一、太医门槛高
根据史书记载,清朝的太医,主要从民间会医术的,以及举人、贡生中经通医理的人中挑选。入选过后,就要进入教习厅培训,教官一般都是高级别的老太医担任。
史书记载:
“太医院管理院事王大臣一人。院使,左、右院判,俱汉一人。其属:御医、吏目、医士、医生。”
整个太医院由院事管理,接着是院使、院判这样的高层领导。接着就是御医、吏目、医士,这些都算是正式太医。而最后就是医生,清朝的“医生”只能算实习太医。
要想从“医生”升级到“御医”,这需要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考核过程。清朝对于太医的升级,制定了严苛的考核制度,具体难度甚至超过科考。一旦不合格,轻则降一级,重则直接开除。因此并不是每个在太医院上班的人,都能称得上是“御医”。
那为什么几乎都是由汉人担任呢?因为汉人人才比较多,从最初的初选开始,能够入围的汉人就有很多了,最终能够入职太医院也不是稀奇事。
二、太医工作重
我们看清宫剧的时候,发现像皇帝、太后、皇后这种级别的,可以随时召太医治病。但是像皇族宗室、勋贵大臣生病,只能自己去请普通大夫,一般家里雇有专门的大夫,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根据《清史稿》记载:
“御医、吏目、医士掌分班侍直,给事宫中曰宫直,给事外廷曰六直。西苑寿乐房以本院官二人直宿。”
就是说除了皇帝和后妃以外,住在宫外的皇亲国戚、勋贵大臣生病,也都会由太医院提供医疗服务。
不仅如此,就连生活在外地的公主、驸马生病,太医也必须带着“吃饭的家伙”前往医治。而且还要将治疗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回京后汇报给皇帝。就算平时没人生病,太医也必须每天去请平安脉,保证疾病的预防,可以说一天都不清闲,就好比现在所说的“996”工作制。
为什么几乎由汉人担任?因为这么重的工作,当然要让汉人来做,汉人就等于是满清的低廉劳动力啊。
三、太医危险多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皇帝宠爱某位妃子,然后这位妃子突然生病了,皇帝就让太医全力医治,如若不然便“提头来见”。还有的甚至说,要是医不好他的爱妃,就要整个太医院陪葬等等。
虽然影视剧有些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但真实的清朝太医,每天面对的危险也并不少。毕竟服务对象都是全天下地位最高的一群人,一旦有个闪失,不是太医一个人承担得起的。
因此,清朝太医不仅要做着“996”的工作,还每天都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他们秉承的理念就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所以为什么大多由汉人担任,大家心里清楚了吧。
(参考文献《清史稿·职官二》《京都太医院考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