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朱之琏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朱之琏,字商玉,号苍岩,生年不详,清王朝把他认定为明朝皇族后裔。
朱之琏排行用字不对,他的父亲朱彝某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简王朱桂的直系后裔。
按照辈分排字,朱之琏应该是“传”字辈,也许是为了躲避清廷的迫害,也或许是年代久远,辈分字失传了。
朱彝某在明末为洪承畴的监军,洪承畴投降不久,朱彝某和侄子朱文元一起被俘,选择投降了清廷,被编入汉军镶白旗。
朱彝某隐瞒了自己的皇族身份,在清朝做了官,并娶妻生子。
1692年,朱彝某的儿子朱之琏考中进士,得到了康熙帝的赏识,任命为毫州知府,当时人们还不知道朱之琏是朱元璋的后裔。
朱之琏为官清廉,在任内“绝请托,寡宴会,治梗顽,不累民,重农桑,铁面无私。”
朱之琏担任亳州知州之初,有人劝他,说亳州自古民风彪悍,难以治理,还是早早离开为妙。
朱之琏不以为然,他开始走访民家,体察民请,严惩了十几个地痞无赖之徒,大大震慑了境内的不法之徒。
朱之琏为民谋福,受到了亳州百姓的爱戴。
1707年,亳州百姓建生祠,纪念清官朱之琏,康熙帝对朱之琏的政绩极为满意,后来派他到重镇安庆府做知府。
朱之琏认为自己“担待不起,受之有愧”,于是把生祠改建为书院,为亳州百姓子弟提供读书育人的场所,被后人称作“朱公书院”。
朱之琏在亳州任职十八年,有人想上书朝廷,恩准朱之琏留任,但大多数百姓认为朱之琏调任安庆相当于升迁,因此没有阻拦。
朱之琏离任当天,百姓携带果蔬酒肉为他送行,因为人太多,以至于“涡水两岸无隙地”。
1709年,黄河泛滥成灾,亳州被淹没,不久又发生瘟疫,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朝廷再派朱之琏到亳州主持赈灾。
他一方面请示朝廷发放赈灾物资,一方面四处筹措粮食给受灾百姓,最终使亳州百姓度过了灾荒之年。
1712年,朱之琏又一次调任安庆知府,六年后转任宣化知府,十年后转任正定知府,期间一直奉公守法,爱民如子,百姓有口皆碑。
雍正帝即位后,派官员查访明朝皇室后裔,以此笼络汉人,有人查出了朱之琏的真实身份。
1724年,雍正帝封朱之琏为一等侯,世袭罔替,同时加入汉军正白旗,负责在春秋两季时,前往明孝陵祭奠先祖。
1730年,朱之琏病逝,子朱震承袭了爵位。
1746年二月,朱震去世,子朱绍美袭爵一等侯,
1749年八月改为一等延恩侯,因犯有过失被免去爵位。
延恩侯空缺了二十多年后,1736年十二月,乾隆皇帝封朱绍美的侄子朱仪凤为一等延恩侯。
1797年,朱仪凤病逝,子朱毓瑞承袭爵位。朱毓瑞去世后,子朱秀吉嗣位。
1828年,朱秀吉去世,弟弟朱秀祥承袭爵位。
1836年,朱秀祥去世,其族祖朱贻坦袭爵。
朱贻坦去世后,其族叔朱书桂袭爵,朱书桂去世,子朱鹤龄袭承爵位。
1869年,朱鹤龄去世,族孙朱诚端继位。
延恩侯一直传了十一人,1891年,最后一任延恩侯朱煜勋承袭了一等延恩侯爵位,一直到清朝灭亡,民国时被取消了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