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东晋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早在曹魏后期,对于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请况,已经有人对此表示担忧,害怕会发生叛乱。到了西晋初年,西北少数民族族人与统治者的矛盾日益机化,先后爆发了以秃发树机能和齐万年为首的反抗运动,于是就有了江统写的《过徙论》主张将内地少数民族迁往边塞地区。
江统的《过徙论》,是在晋惠帝元康九年(299年)齐万年的反抗运动刚刚结束时提出来的。江统认为夷狄:“新气贪婪,凶悍不仁,四夷之中,戎狄为甚。弱则畏服,强则侵叛。”江统在《过徙论》中重点论述的是关中的氐、羌和并州的匈奴,追溯各族迁徙内地的经过,强调如何让少数民族人“而居封域之内,无障塞之隔”,一旦氐、羌、匈奴等起兵造反,必然会“为祸滋扰,暴害不测。”因此江统才坚持要把少数民族迁往塞外。
不过这一次,西晋朝廷并没有采纳。
后来,匈奴左贤王刘渊起兵,建“汉”。再后来,鲜卑、氐、羌等各族也纷纷起兵,陆续建立了十多个政权,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五胡十六国”。搜史君以为这个名称其实不是很确切,所说的十六国,其中前凉、西凉、北燕其实是汉人的政权;而十六国以外还有汉人冉闵的冉魏,鲜卑族的段氏、宇文氏、西燕,等等都曾割据一方,虽然时间长短不一样,但也都造成那一时期长久分裂的因素。
如果晋朝政府采用江统的主张,就真的可以避免混乱了吗?
江统的主张,是以秃发树机能和齐万年为首的两次事变为背景的。所以,要回答上面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先把两次事件的真相搞清楚。
二月,分雍、凉、梁州置秦州,以胡烈为刺史。先是,邓艾纳鲜卑降者数万,置于雍、凉之间,与民杂居,朝廷恐其久而为患,以烈素著名于西方,故使镇抚之。——《资治通鉴·七十九卷》
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朝廷从雍、梁、凉三州分出部分地区,建置秦州,目的就是加强对有大量鲜卑族人居住的地区的统治。
六月,戊午,胡烈讨鲜卑秃发树机能于万斛堆,兵败被杀。——《资治通鉴·七十九卷》夏,四月, 北地胡寇金城,凉州刺史牵弘讨之。众胡皆内叛,与树机能共围弘于青山,弘军败而死。——《资治通鉴·七十九卷》
而搜史君查阅资料又发现,秃发树机能在泰始六年六月万斛堆之战中大败过晋军,还杀死了秦州的第一任刺史胡烈。第二年七月,他又在青山攻打凉州,杀刺史牵弘。由此可见,秃发树机能领导的起义对于西晋来说已经很严重了。对于这种结果晋大司马陈骞对这两人的失败早有预见。
他曾对晋武帝说:“勇而无谋,非绥边之材,将为国耻。”在《晋书·陈骞传》中有这八个字说明了问题:“二人果失羌、戎之和”。自邓艾把所有鲜卑人安置在雍、凉一带以来,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年了,如果不是晋朝官员“失羌戎之和”,事变是不会发生的。
秃发树机能领导的叛乱愈演愈烈,武帝甚至想派“重臣”贾充出镇秦、凉二州,却因贾充用计与皇室联姻而作罢。大将文鸯曾一度击败过秃发树机能,招降二十多万人,但叛乱的根源并没有铲除,在武威沦陷后晋武帝感叹道:“谁能为我讨此虏者?”
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了,晋朝之内竟然无一人能挡秃发树机能!最后秃发树机能的叛乱是如何终结的呢?
此时宿卫殿司马都督马隆挺身而出,说:“陛下若是能用臣。臣定能平定此虏。”马隆如何平定叛乱呢?其实马隆的也说过:“失羌、戎之和必败”,他出战的要求就是自己招募三千兵勇,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平叛,他是用什么方法平叛的?
他这三千兵勇可不是一般的兵,马隆立下标准,凡拉得开120斤大弓,能挽动九石之重的重弩,才能录取。这在当时是相当高的标准了,在当时一斤相当于250克,120斤的大弓相当于30公斤;一石相当于120斤,九石也就是270公斤。最后马隆招到了三千五百人。马隆就带着这三千五百人深入河西,一边走一边打,没过多久就攻克了武威,杀死了秃发树机能。
十二月,马隆击叛虏树机能,大破,斩之,凉州平。——《晋书》
依照《晋书·马隆传》中的记载,当时秃发树机能的士兵都是身穿铁甲,而晋军是以皮革为甲,于是马隆就下令在路边撒上磁石,使敌军行军受阻。
但是搜史君个人认为《晋书》中这段记载并不可靠,第一磁石需要多少才能达到让敌军行军受阻的目的?晋军是否有足够的磁石?第二如果晋军的磁石达到了目的,那作战中用到的兵器是否也会受到阻碍?
不管过程怎样,最终困扰晋朝将近十年的边患,让马隆仅仅一支小部队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平定了。由此可见,秃发树机能的实力并不是非常强大,之前晋朝屡战屡败,完全是由于朝廷用人不当。
所以搜史君认为此次事变的是由于“失羌、戎之和”而起,用无能之人而久不能平。
齐万年之乱
征西大将军赵王轮信用嬖人琅邪孙秀,与雍州刺史济南解系争军事,更相表奏,欧阳建亦表轮罪恶。——《资治通鉴·卷八十二》
齐万年
齐万年之乱也是起于晋朝官员与当地居民不和,关中地区的镇守将领本是司马轮,而前期写过的文章中有提到,司马轮此人根本没什么才能,而他的心腹孙秀又是个“狡黠小才,贪Y昧利”的小人,因为他们处理与氐、羌的关系不当,才导致氐、羌起事。当晋朝调司马轮回朝,派司马彤前往时,张华就曾言,司马彤到任后务必杀了孙秀,可惜司马彤并没有落实。
秋,八月,解系为郝度元所败,秦雍氐、羌悉后,立氐帅齐万年为帝,围泾阳。——《资治通鉴·卷八十二》
元康四年,八月关中的氐、羌群起反晋,一同拥立齐万年为皇帝,紧接着就攻破了泾阳。见事态扩大朝廷派安西将军夏侯骏指挥,增援关中。
此次平乱选择的人和平秃发树机能之乱时犯的错误一样,朝廷选派夏侯骏前往平乱,而夏侯骏是司马师妻子的本家,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更做不了统帅。同时有派和司马彤(此时司马彤驻守关中地区)有矛盾的周处前往关中。单这两点,就注定此次平乱必定以失败告终。
张华、陈准以赵王、梁王,相继在关中,皆雍容骄贵,师老无功,乃荐孟观沉毅有文武材用,使讨齐万年。观身当矢石,大战十数,皆破之。——《资治通鉴·卷八十二》
齐万年的问题其实不难解决。元康八年,张华、陈准推荐孟观为将。孟观带领京师的宿卫兵抵达关中,接过当地驻军的指挥权,连续不断地发动猛攻,第二年正月,就平定了齐万年之乱。
这两大事变证明:
只要朝廷政治清明,地方就不会发生叛乱;如果用人得当,即使发生了事变也不难解决。鲜卑、羌、氐都希望过和平安定的生活。各族首领,其中不乏有野心之辈,但只有在晋朝内政有MAO病的时候,他们才有机会生事,否则是不可能的。
江统写了《过徙论》,其实他也知道这个道理,他在《过徙论》中说:“士庶顽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所以一有机会,就发生事变。因为,江统他存有“戎、狄凶悍不仁”的偏见,所以他在《过徙论》中先入为主的把这一点放在第一位。《过徙论》的不足就在于江统的偏见上。
进一步看,江统是给西晋开了一张不治病的要方,而且还会使病请恶化。
《过徙论》为何不适合西晋呢?
在古代那种条件下强迫上百万的人举家迁徙,必然会造成百姓颠沛流离,最终引起反抗。晋朝政府不愿意“徙戎”的原因就是害怕机发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