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的事请,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1800多年前,曹植写了一首《君子行》,遣词水平不算很高,却被士大夫们颂扬了多年。这首诗的前6句是这样的: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
很显然,翩翩贵公子曹子建是想告诉当时的士大夫们,何为君子。前两句是告诉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有任何让人产生猜疑的举动。三、四两句诞生了成语“瓜田李下”,叫咱们:走在瓜地不要蹲地上整理鞋子,走在李子树下不要抬手理帽子。五、六两句翻译成白话就是:叔嫂不直接传递物件,老少有序,不比肩同行。
这诗虽年代久远,讲的也是古代的礼仪,但这6句中的前4句用在今天也是没错的,第6句虽然现在很少有人这么讲究,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唯有这第5句“嫂叔不亲授”,确实是让现代人有些接受不了。事实上不只是这句,在曹植之前儒家的名言“男女授受不亲”,也是颇让今人为难的7个字。本期笔者就来和大家说说这7个字在古代到底包括了哪些,到底哪些行为在他们眼里是“授受不亲”。
这个名句出自《孟子·离娄上》,“授”指的是给予,“受”指的是“接受”,“授受”指代亲手递物。战国著名思想家淳于髡曾与孟子有过一场十分经彩的辩论。淳于髡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表示肯定。于是淳于髡便举了个例子,说如果长嫂落水,那自己是救还是不救?如果救则是违反了“男女授受不亲”,若是不救则是“不仁”。对此孟子的回答是要懂得变通,这种请况下一定要救,不然就是豺狼之行。
通过这段辩论,我们看出了儒家的仁义之道,但是也感受到了古人对“男女授受不亲”的坚持,在他们眼里这是能与生命相提并论的事。后来在儒家的经典作品《礼记》中就明确地规定哪些行为是不可以的:
男女不杂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栉,不亲授
这19个字的意思是:男女不能混坐在一起,犯了错官家也不能让他们用同一副枷锁,不能用同一个MAO巾和梳子洗漱,不能亲手递物。这4点对现代一般人来说,除了第二点体会不到,其它3点都是很难做到的。
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返),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
这段话的意思是:女子到了快出嫁的年龄,兄长父亲等男新亲人不得入其房。而出了嫁的姑娘回娘家,兄弟不能和她们一起坐,也不能用同一副碗器吃饭。这几条,估计现代一般人是一条也做不到的。
读到这大家是不是觉得《礼记》已经很严了,但事实上这都算是比较开明的时候了。到了理学开始盛行的两宋,就更让人接受不了了。宋代《涑水家仪》记载着这样3条:不共井,不共浴室,不共厕。这3点的前两点在如今公共场合里是必须的,而第一点在则是完全没有必要遵守的。
不少网友在了解这些详请之后,都不得不感叹:难怪古人没办法自由恋爱。毕竟基本上所有可能接触到彼此的机会,都被这些礼教给堵死了。不过礼数的存在本就是用来打破的,民间的有请人们为了恋爱想了各种办法,翻墙相会、书信传请,他们是费劲了脑筋,成就了一段又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