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和蒙古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敌对国家之间只有仇恨吗?许多人觉得理所当然,远的不说,就说现代的抵制X货之类,一样有很多脑残借其名实行打砸之事,同拳民没什么两样。
再比如明朝和蒙古,是不折不扣的一生之敌,朱元璋就是踩着元朝建立了明朝,从此两个民族争斗三百余年,即使隆庆和议后达成了稍具和平的局面,也始终小摩擦不断,之后的林丹汗更是大举侵边。最后,蒙古还被女真征服,成为了满清的军事力量,参与了对明作战。
蒙古和明朝似乎是好不了了,这种梁子,怎么可能解开?上至朝廷高官,下至平民百姓,是不是都应该同仇敌忾,恨不得手撕对方方解心头之恨?
很遗憾告诉你,完全不是这样。
大明军队中,自始至终都有蒙古族的士兵,从洪武到崇祯乃至南明,从不曾消失,国破家亡之时,他们也如同汉族勇士一般,死战到最后一刻。
不光是军队中的基层士兵或低级军官,即使在汉族军户努力奋斗数代都难以企及的高级军官乃至高级将领位置,一样不缺蒙古族的身影,朝堂之上,蒙古族官员一样同汉族官员行百官之礼。
挑一些职位较高,相对著名的蒙古族官员介绍一下。
先来个血统纯正无比的,纳哈出,此人是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一脉,在元朝当然也是位高权重,到了北元仍旧被封为丞相,权势不减。洪武二十年降明,被封为海西候,死后儿子察罕改袭沈阳侯,由于蓝玉案被牵连而死。
再来个也是皇亲国戚级别的,金忠,是元世祖时太保、恒阳王也先不花的六世孙,他的蒙古名是也先木干。也先木干是蒙古王子,能征善战,素有凶名,在朱棣第四次北伐时投降,赐名金忠,被封为忠勇王,并参与了其后两次北伐,因功加太子少保、太保。
这个是公爵级别的,吴成,原名买驴,元朝从二品右丞,洪武年间归顺大明,爵至清平伯,死后赠渠国公,子孙袭伯爵至明亡。
可能有朋友会觉得,给这几个元朝王子王孙封王加爵只是出于安抚故元旧民目的,那再看看下面几位。
TUO欢,是个蒙古族中常见的名字,永乐朝也有个TUO欢,汉名是薛斌,继承其父薛台武职,跟随朱棣北征立功,进都督同知,后封永顺伯。
与薛斌相比,更为英勇的是其子薛绶。在举世震惊的土木之变中,瓦剌军发起最后的冲击时,明军将领薛绶领军负责殿后,死战不降,箭支用完后还继续持弓抗敌,明知必死而不退,这是何等的英勇,瓦剌军恼恨他坚持不降,将其残酷肢解。
如此勇士,谁不敬仰?
连瓦剌人都不知道的是,薛绶是蒙古人,寿童才是他的本名,薛是赐姓。蒙古人杀害了薛绶,后来发现他是蒙古本族人,杀害了本族的勇士,瓦剌士兵都为之后悔哭泣。
(“弦断矢尽,犹持空弓击敌。敌怒,支解之。既而知其本蒙古人也,曰:“此吾同类,宜勇健若此。””相与哭之。)
同样是在土木之变中,奉命领军殿后同也先交战的都督吴克勤、恭顺伯吴克忠兄弟,也是蒙古人,兄弟二人奉英宗之名领军一万五千断后,成为瓦剌大军首先攻击的目标,兄弟俱殁於阵中。吴克勤之子吴瑾在数年后的曹钦谋反中率几名亲兵阻挡曹钦叛军,力战而亡。从最早归附的都帖木儿,汉名吴允城起到其孙辈吴瑾乃至其后,吴氏一门多有殁于王事,对明朝忠心耿耿,所谓满门忠烈如果不是指他们,小编觉得没人更有资格。
孙镗,不少人知道他,是因为在北京保卫战中在西直门大战也先,数年后又在平定曹吉祥谋反时发挥重要作用。其实,孙镗也是蒙古人,他出生在东胜州,那地方如今叫做托克托,属于内蒙古省。
同是在京师保卫战中力战瓦剌的左都督MAO福寿,同样是蒙古人,死后赠侯爵,传爵直至明亡。
明朝蒙古官员太多,一个个讲介绍不完,再挑一些三品以上的简略介绍一下。
李贤,原名丑驴,鞑靼人,官至右都督(正一品)。
金顺,瓦剌人,本名阿鲁哥失里,官至都督佥事(正二品),封顺义伯。
后军左都督马克顺(本名皮儿马黑麻),左军左都督柴永正(本名苫木帖木儿),都督同知王斌,都督同知季铎,都督同知于忠(本名伯颜达里),都督同知高礼(本名额里孛罗),都督同知陈守忠(本名恰恰),都督同知丁顺(本名顶住驴),都督同知白忠(本名北斗奴)。
正三品以上的蒙古族明朝高官,实在是为数不少,小编难以一一列举,至于其他低品级官员及将领数量,各位自然可以根据比例加以推算。
有明一朝,始终有蒙古族勇士与汉族军队并肩作战,明末流寇作乱时,也有不少蒙古裔的将领与其作战。
猛如虎,蓟镇中协总兵官,署都督佥事(正二品),与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军作战,后在河南南阳战死。
虎大威,从军有功,累官山西参将。崇祯年间为副总兵,署都督佥事(正二品),率军镇压农民军,后在河南汝宁战死。
明朝军中蒙古族一直存在,直到明亡,明末最有名的当然是总兵满桂,明亡后,汉人都剃发易服,蒙古人自然也都归附了清朝。
既然有这么多蒙古士兵和将领,那么在明军编制中是否有以蒙古兵将为主的军队呢?当然是有的,在后面的文章中,小编再为大家细讲,感兴趣的朋友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