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明朝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1640年,这是一个不太安分的年份。这一年距离大明王朝的灭亡不过4年的时间,虽然大明还能支撑4年时间,可一系列的危机已经显现出这座长达两百多年的大厦,将要倾覆。
首先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军事危机,一方面是数十年边患的辽东局势,越来越紧张。另一方面是新崛起的起义军,日益猖狂,尤其是以李自成和彰显着为主的西部起义军。
可是大明王朝当时还有百万大军,足以对付农民起义军,东北地区的山海关也是固若金汤。为什么最后会落得亡国的地步呢?答案只有一个,因为它的经济崩了。
起因:1640年,大明王朝出现了空前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大家一定十分了解,也就是说过去卖一块钱的东西,到了一定时期,就卖到了10块钱。若是一些无关紧要或者不是刚需的东西涨价,那倒也罢了。比如说鹿茸熊掌之类的,就算是涨价涨上天,其实跟老百姓也没多大关系。
最让人害怕的,那就是粮食涨价。大明王朝到了这个时候,偏偏就是粮食涨价。民以食为天,粮食涨价导致一大批人压根就吃不起粮食,最终只有活活饿死。
比如说当时最富有的通商口岸苏州城,一百个铜钱才能买一斤大米。这是什么概念呢?明朝初年,朱元璋时期的米价是3文钱左右,便能够买到1斤带皮的稻谷,就算换算成米,也不会超过5文钱一斤。
5文钱一斤的大米,到了明朝末年,却涨到了100文钱,足足翻了20倍。而老百姓的收入到底有没有涨呢?答案是有限。
大疫,人鬼错杂。薄暮人屏不行。贸易者多得纸钱,置水投之,有声则钱,无声则纸。甚至白日成阵,墙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则痛哭咆哮,闻有声而逐有影。---《甲申朝事小计》
因为长期的地主奴役,使得老百姓每年压根就没有什么收入。他们每年最大的愿望,那就是能够填饱肚子,把一家人的口粮给糊弄过去,那就谢天谢地了。
如果遇到个灾年,那基本上只能靠借贷才能维持生计。可是借贷有风险,能还上也得TUO层皮,一般老百姓可能到死都不会走上借贷这条路。
崇祯末年,国家的税收也日益严重,三饷的增加,几乎是压垮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百姓们发现,自己辛苦劳作了一年,手里不仅什么都没捞着,反倒是欠了国家一批股债。
结果:豪宅别墅纷纷抛售,没人有闲钱去购置。
什么是硬通货?在当时来说黄金白银算得上是硬通货。因为大明王朝的黄金白银储量是十分有限的,内部开采也几乎到了穷尽的地步。
而铜钱是最不值钱的玩意儿,价格几乎是一天一个变,毕竟是大明王朝自己发行的一种货币,并不具备硬通货的条件。
而且张居正普及一条鞭法以后,国家收税都只收白银,这么一来,几乎是把民间的白银给掏空了。藏富于民这绝对不是一句笑谈,关键时刻还得要从百姓手里拿回这些硬通货。到了明朝末年,民间基本上已经不会再出现真金白银的流通了。
臣自江推来数千里,见城陷处固荡然一空,即有完城,亦仅余四壁城隍,物力已尽,蹂躏无余,蓬蒿满路,机犬无音,未遇一耕者,成何世界!---《明史》
这个时候苏州地区的土豪们,开始纷纷抛售自己的别墅豪宅。太平时期,这些房子可是他们的命根子,价格也是一天比一天高,他们都是待价而沽,没有一个符合他们内心的价格,他们是绝对不会动宅子的。
这些别墅豪宅,那就等于是这帮人的储蓄罐。他们相信,存钱绝对没有存别墅来得实在。这帮人的确是看懂了通货膨胀的意思,可是一时之间找不到比较合适的等价物来遏制通货膨胀,所以就看上了宅子。
可到了1640年,天下局势风云变幻,大明王朝岌岌可危。赋税一日比一日重,粮价也是一日比一日高。他们似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新,听说李自成把大西北的地主们都连根拔起了,这些宅子万一落在了李自成的手里,那将会一文不值。
所以这帮人立刻开始抛售自己的别墅豪宅,希望有人接盘。可是人家也不傻啊,事请走到了这一步,谁也不是傻瓜,所以压根就没有人愿意接盘。
这就导致富豪们大降价促销抛售自己的豪宅,可惜并没有人买账。因为别墅的价格相对较高,而老百姓手里的钱买粮食都十分有限,压根就舍不得花费在别墅上面。
原因:国际贸易导致大明王朝过分依赖白银。
张居正为什么要收银锭作为税收的标准流通货币?难道说他对他们发行的铜钱如此不自信吗?其实这里面的名堂是非常大的。
首先最表面的一个原因,铜钱实在是太多了,如果用铜钱作为税收货币,那么国库压根就装不下。而且运输储藏的成本都很高,这在无形中就使得铜钱相对贬值了。
不过这绝对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明朝末年兴起的国际贸易活动。大明王朝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王朝。虽然在倭寇横行的时期,发生过一段比较简短的闭关锁国。可是这不能影响大明朝对外贸易的决心。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暝,都城陷,帝泣语后曰:“大事去矣。”后顿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乃抚太子、二王恸哭,遣之出宫。帝令后自裁。后入室阖户,宫人出奏,犹云“皇后领旨”。后遂先帝崩。帝又命袁贵妃自缢,系绝,久之苏。帝拔剑斫其肩,又斫所御妃嫔数人,袁妃卒不殊。---《明史》
到了明末,国际贸易的风潮再起。因为国内经济的衰败,使得商人们将所有希望都投向了海外市场。而海外市场的硬通货,是实实在在的白银。
只有白银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流通,这就导致了大量白银涌入大明市场。大明王朝体量庞大,自然是吃得住这些白银的,可时间长了,由于白银的数量巨大,逐渐控制住了大明王朝的经济命脉,将大明王朝发行的货币完全取代。
这个时候大明的经济就必须依赖海外市场源源不断输入的白银。可惜的是,这个时候海外输入渠道却出现了问题。这导致大明王朝没有白银流入渠道了,这对当时的大明经济来说,是相当致命的。
过分依赖白银的大明市场,一晚之间,成了没有白银流通的市场。物价飞涨是表面现象,真实的原因是,铜钱压根不管用,白银严重短缺。
根源:那么多白银都跑哪儿去了?
按理说,大明王朝的白银是非常多的,通过国际贸易,使得大明王朝从西方国家手里,得到了大量的白银。
可是现在的状况是,老百姓手里压根就没有白银。那么这么说,白银都跑到国库里了吗?当然不是,我们可以看看当时崇祯的窘况,他压根就拿不出多少钱来,打仗的时候就连他后宫的娘娘们也要捐献首饰来资助军队。
由此可见,崇祯手里真的没有白银。那这么多白银都跑到哪儿去了呢?都在那些土豪们手里。
这帮人大多数都是王公贵族,他们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所以疯狂敛财也无人问津。而且他们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不用交税。
因为他们可以将税收分摊到给他们干活的每个老百姓头上,而且他们有大量田产是国家查不到的,这才是他们最大的油头。
除了王公贵族,那些地方土豪们也都纷纷效仿这种做法,这就导致了明朝后期,国家财政上从富人手里掏不出几两银子。
明朝末年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穷人,可是穷人有几个钱呢?所以这就使得明朝的财政收入显得相对单薄。在真正要花钱的时候,就变得捉襟见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