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终生没有封侯不是汉武帝偏心,而是他自己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李广是历史上有名的飞将军,他戎马一生却终生却不得封侯。这不仅是的李广自己的遗憾,也让后人为他可惜。可是,仔细研究历史你会发现,李广难封不是汉武帝偏心,而是司马迁为后人设的一个坑。
李广难封的原因,主要还在于他作为将军的硬伤。首先,李广在政治上幼稚,缺乏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七国之乱时,年轻的李广因为作战勇猛,勇夺叛军军旗,受到了平叛最前线梁王刘武的赏识。为了拉拢李广,梁王授予他一颗将军印。
李广是朝廷的将军,在削藩的斗争中私自接受藩王的将军印,不能不让汉景帝起疑心,他是要帮助梁王造反吗?
这件事说明李广贪图功名利禄,爱慕虚荣,毫无政治头脑。也正因为这件事,勇冠三军的李广失去了一次封侯的机会。
其次,李广心胸狭窄,新格倔强,请商低下。
李广丢了官职后经常和朋友去南山打猎。有一天夜里,几个人跑到山里去喝酒,回来的时候路过霸陵亭,被守墓的霸陵尉截住,告诉他们这里不准夜行。李广耀武扬威地说,我从前当过将军。没想到,霸陵尉认法不认人,愣是没让他们过。
李广对这件事一直怀恨在心,后来他重新当了将军后,主动要求把霸陵尉纳入他的麾下。之后,他的做第一件事就是找借口杀了霸陵尉。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广是一个牙眦必报、心胸狭窄的人。
在人际关系方面,李广自负其能,不听劝阻的态度十分鲜明。李广与主帅卫青在前线任务分配上有了分歧后,喜怒于SE。“不谢大将军而起。”满脸怒气不打招呼,转身而走,完全不管统帅卫青的感受。
在人生暮年,李广主动请缨出战。“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连汉武帝都拗不过李广,可见他新格有多倔强。
我行我素,意气用事,不懂得变通,固执,倔强,如此低的请商,导致李广注定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难封也是必然的结局。
第三,李广的军事指挥能力弱,不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
李广是一个勇力超群的人,面临强敌冲锋陷阵而不惧。这种品质如果表现在一个战士和低级军官身上值得称道,但作为一名将军,要着眼于全局,不能为了显示个人的英勇置所属部队的生死不顾。李广却经常犯此忌讳,屡屡抛下大军,深入匈奴内部。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从头到尾,我们看到的李广都是一个勇猛冲杀的武士形象,而不是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军。李广虽然作战勇敢,但他喜欢呈匹夫之勇,有很强的个人英雄主义SE彩。这样的人在小规模战斗中能发挥作用,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实施大兵团作战中就不合适了。
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军团,是李广致命的弱点,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最主要原因。王夫之说,“东出M道,广之为将,概可知矣。”李广在边境上当了这么久的将军,竟然在领兵出征时连敌方的道路、地形都莫不清,连一个好向导都找不到,可见他平时根本没有重视过这些问题。这只能说明李广是一个不称职的将军。
李广善于骑色却不善于指挥大兵团,他勇猛有余,而统帅能力不足,尤其不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他难以建功立业,主要是因为军事能力不足。他自己却认识不到这一点,还去找风水大师算命,并把原因归结为有杀降兵。这也是他悲剧的一个方面。
第四,李广治军不严,对士兵的管理不严谨,部队作风松散,缺乏严明的组织纪律。
李广违背了从严治军这一带兵原则。《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使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李广是靠他个人的威望对军队进行管理,这种带兵方式在管理小规模部队时比较有效,这样的部队对付小规模战斗还行,但要指挥成千上万的大兵团,就需要靠军规军纪维持。因此,李广在遭遇小股匈奴军士屡战屡胜,一旦指挥大兵团作战就会屡战屡败。原因就和李广放羊式的带兵方式有关。因此,尽管李广与匈奴作战多年,他依然军事成绩平平,没有打过真正意义上的胜仗。
另外,我们可以从司马迁对卫青,霍去病,李广三人的记述中窥一斑。司马迁对卫青和霍去病的战功只是流水账似的记录,对李广则处处充斥着令人神往的传奇故事,闭口不谈表现在军功的斩首数上。因为李广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大军功,所以司马迁只好用这些故事来装点门面。
实际上,李广难封并不是什么大事,他虽然参与过的作战数量多,但并没有取得赫赫战功。把参加战斗的次数作为自己的功劳,并因此对自己没有封侯而深感不满,李广始终不明白自己的弱点在哪里。
李广尽管身先士卒,却不合带兵的规则;尽管一心向上却不懂得升官之道;尽管勇冠三军,却不懂得将军之术。这些让他在封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更像一个快意恩仇的侠士,而非带兵打仗的将军。司马迁对李广给予过多的同请和偏爱,给后人造成强烈的委屈之感,这才有了后人的不平,李广甚至成了后世怀才不遇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