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朱九德在《倭变事略》里对汪直评价曰:“王直始以色利之心,违明禁而下海,继忘中华之义,入番国以为间。勾引倭寇,比年攻劫,海宇震动,东南绎烧。上有干乎国策,下遗毒于生灵。恶贯滔天,神人共怒。”直到今天,主流舆论还是这么一个口径。清人张廷玉修《明史》却说汪直“少落魄,有任侠气,及壮多智略,善施与,以故人宗信之”。《明书?王直传》说汪直在民间“威望大著,人共奔走之。或馈时鲜,或馈酒米,或献子女”。明朝平倭将领朱纨发现“三尺童子,亦视海盗如衣食父母,视军门如世代仇雠”。至于“杭州歇客之家,明知海贼,贪其厚利,任其堆货,且为之打点护送”。总之,官方与民间、主流与边缘对汪直的评价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
明朝海上走私犯
我们现在的教科书在对待这个历史问题时,更是有失轻率和武断,把中日民间私下贸易的海盗一律称作“倭寇”。其实,他们就是走个私,违背明朝落后偏执的海禁政策而已,上升不到民族感请民族大义等层面。
我们还可以与英国的大海盗作个比较,弗朗西斯?德雷克拥有来自大英政府的官方支持,他个人更是英王室晚宴上最受欢迎的客人甚至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私人好友,最后由于自己的海盗业绩而被女王封为英格兰勋爵从而登上荣誉的最高峰。至于威廉?丹彼尔更是由海盗变作了英国皇家海军军官。历史不能假设,但是直到今天,中国一些史学家还在遗憾:如果中国政府能以英国政府为榜样,那么中国的海军早就有了,落后挨打的历史也将不会出现了。可能是基于这种遗憾,近来史学界有一种观点就是肯定倭寇的,认为倭寇带来了当时东南沿海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以及东南沿海的通商,拓宽了沿海居民的生存空间,从历史进步的角度对倭寇作了肯定新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