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吴三桂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公元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了清朝云南巡抚朱国治,随即发布讨伐满清檄文,自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以“兴明讨虏”为口号,起兵反清。
最开始造反时,吴三桂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经忠,以及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一起与清朝为敌,当时吴三桂带领的叛军已经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对建国10年的大清朝产生了直接的威胁。
吴三桂的造反,对清朝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挑战,如果处理不好,整个清朝都会面临灭顶之灾。但康熙毕竟是康熙,他没有丝毫惊慌,迅速组织兵力进行平叛,与反军展开战斗。
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但他刚当皇帝不久之后就病逝了,他的孙子吴世璠继位。公元1681年,清军攻入昆明,吴世璠自杀,至此,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康熙平定。
在叛乱初期,吴三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清朝的半壁江山,清朝大半领土都落入他的手里,而且此时他手中掌握的兵力更是清朝的两倍之多,所有人都认为这一次吴三桂是可以“反清复明”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最终吴三桂还是被康熙打败了。
虽然吴三桂的失败在意料之外,但其实也在请理之中,他举兵后的所作所为就注定他会失败,而且最后他竟然与天下为敌,所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首先,吴三桂在战略上就有了一个很大的失误,因为他想的不是统一天下,重新建立大明朝,他想要的只不过就是和清朝划江而治,平分天下。
在叛乱之初,吴三桂迅速占领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与清军形成了隔江对立的战略态势,如果吴三桂能够一鼓作气继续带兵渡江北上,完全有可能也有机会继续侵蚀清朝的领土,将战线不断向北推进,甚至可以打到北京城下灭亡大清朝。
但是吴三桂在打到长江边上的时候,竟然不想继续领兵北伐,他想重现他当年在山海关向多尔衮借兵的时候提出的“划江而治”的方案,现在的他依然只想继续保有对于长江以南的统治,并不想统一全国,因此吴三桂停下了北伐的脚步。而他这一停止给了大清王朝和康熙皇帝喘息之机,康熙帝一面假意与吴三桂议和,另一方面立刻组织兵力进行防御,而吴三桂也因此错过了灭亡大清朝,一统天下的最佳时机。
其次就是盟友的牵制,吴三桂的两个盟友耿经忠和尚可喜就是“猪队友”,他们不但不能助吴三桂北伐,反而还给吴三桂拖后腿,致使他无法全心全力进行北伐。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是“三藩之乱”,但实际上吴三桂自始至终都是在单兵作战,尚可喜和耿经忠由于军队兵力过少,战斗力不足,所以他们对吴三桂所能提供的呼应和支持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尤其是耿经忠,他不但不能支援吴三桂,反而还需要吴三桂对他进行战略支持,因为他除了要面对康亲王杰书带领的清军外,还要面对台湾的郑氏集团,最终在两面夹击的请况下,耿经忠还是投降清朝了,这对吴三桂部队士气绝对是一个打击。
而且除了耿经忠、尚可喜拖吴三桂后腿外,吴三桂的旧部王辅臣也是一个两面派,他时而降清,时而降吴三桂,模棱两可的态度让吴三桂彻底陷入了独自面对清军的战略境地。
其实吴三桂当初就不应该拉拢耿经忠和尚可喜一起叛乱,虽然这样造反的声势可以大一点,但却是华而不实,最终他们不能不能锦上添花反而只能拖后腿。而对旧部王辅臣态度的不明朗,就应该直接将其除掉,以绝后患。
还有就是吴三桂叛乱时非常不得人心,除了军队对他进行支持以外,百姓很少支持他的叛乱行为。
吴三桂发动叛乱的时,清兵已经入关近三十年,大清朝的建立也已经十多年了,此时的天下已经逐渐稳固,百姓也接受了满清政权的统治和治理,这个时候天下百都在想着维持平稳的局面,恢复社会生产,过上好日子,谁也不愿意再次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战争中。
而就在这个时候,吴三桂起兵造反,发动了“三藩之乱”,这一举动重新将天下百姓拉入到了战争的泥潭之中,这使天下百姓根本不支持他的叛乱行为。
而且吴三桂在发动叛乱之前,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任人唯亲,云贵地方官场早已成为他的一言堂。再加上他为了叛乱不断加收赋税、充军扩营,极大的增加了百姓负担。这使得吴三桂非常的不得人心,再加上吴三桂起兵之后,一路上烧杀掳掠,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失去民心、没有百姓支持的吴三桂注定是会失败的。
而吴三桂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衡州称帝,这一行为得罪了天下万民,他此时的形象不再是一个“反清复明”的英雄,而是一个利衣熏心的反贼,所以他和天下所有人都站在了对立面上。
由于吴三桂先前为满清灭掉南明朝廷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吴三桂在广大南方地区的百姓和士大夫阶层中名声非常的差,而他起兵后打出“兴明讨掳”的口号,更让人觉得啼笑皆非,非但没有获得支持,反而受到了极大的排斥。
而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临死之际,选择冒天下之大不韪,竟然在衡州称帝,进而再一次抛弃了对于明朝政权的拥护,也将自己彻底推向了整个天下万民的对立面,所以他最终造反失败了。
吴三桂其实是有机会一统天下的,可是机会被他白白的浪费掉了,而且他非但没能统一天下,还留下一个非常不好的名声,现在我们提起吴三桂,都会他的名字前面加上“汉间”二字,可见他的名声有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