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让人们叹息!那历史上有力挽狂澜的皇帝吗?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一个朝代的覆灭,总是很令人惋惜的,比如明朝,很多人认为崇祯做的还是不够好,如果有一点进行一下改善,或许明朝就会是不一样的命运。但是,看多了亡国之君,历史上是不是也有那种,在国家濒临亡国的时候力挽狂澜,将王朝重新拯救回来,继续延续下去的皇帝呢?这样的皇帝,其实应该比亡国之君得到更多的关注。
唐肃宗李亨,他在位期间唐王朝经历了一次足可以倾覆江山导致灭国的大叛乱:安史之乱,肃宗皇帝受命于危难之际,担当起恢复河山、消灭叛乱的重任,最终使唐王朝转危为安。
生逢盛世、盛世之下却隐藏着改变大唐命运的巨大危机,年轻的李亨能否力挽狂澜,救国家于生死存亡之中?
原本储君之位与李亨无关,他的次兄李瑛早在开元三年(715年)就被册立为皇太子,不料却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遭到唐玄宗宠妃武惠妃和驸马杨洄的构陷而被废杀,太子之位因此空缺。玄宗于当年六月出人意料的选择了当时并不被看好的忠王李亨。虽然被立为皇太子,但李亨依然战战栗栗不敢怠慢,一直站在武惠妃和寿王李瑁后面的李林蒲、杨国忠等人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太子的各种陷害。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已经经过了高祖、太宗、高宗等数代皇帝的悉心经营,已经是承平日久,海内皆和。这一场变乱发生于唐玄宗统治的中后期,玄宗查人不徽、滥用胡人、骄傲自满需对安史之乱负最主要责任。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已然成为气候的叛乱首领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国皇帝,建元圣武。天宝十五年(756年)五月,叛军破潼关。六月十三日,玄宗带领少数妃嫔、随臣逃出长安。十四日,玄宗在逃亡途经马嵬驿时,发生了兵变。这场兵变的核心人物里少不了一个叫陈玄礼的左龙武大将军。
发动马嵬驿之变,杀死祸国之根杨国忠杨玉环兄妹。于唐王朝危难之际入承大宝,李亨的第一次表现令人欣慰。
得知玄宗仓皇出逃的李亨,此时还在前方督导勤皇之师抗击叛军,但他也没忘了万恶之源杨国忠和杨玉环,于是命心腹宦官李辅国去联络随驾玄宗身边的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授意他在前往成都途中以非常手段除掉杨国忠和杨玉环。李亨如此有把握,也是因为当时随驾玄宗出逃的军士(约3000人),有2000人是归太子统领的禁军,他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来的代宗李豫)和建宁王李倓在出逃的队伍中“典亲兵扈从”,这给李亨发动政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大队行至马嵬驿这个地方后,陈玄礼为防夜长梦多怕途中生变,于六月十四日夜砍死杨国忠父子,进而带领禁军前往玄宗所在行辕,面圣请求交出杨贵妃,玄宗思虑良久才颜面摆手,当夜杨贵妃即被谥死。
李亨冒着随时都有可能丢掉太子之位的危险处死了玄宗的宠妃杨贵妃宠臣杨国忠,父子之间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李亨算是略占上风。随着叛军先后攻下长安、洛阳,玄宗只有一路向前往蜀地而去,但此时已经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皇太子李亨却不能随父皇一起走,他需要以大唐储君的身份,承担起消灭叛军、还都长安的重任。但皇帝远在成都,而太子号召力又有限,历经千辛万苦才抵达朔方军治所灵武的李亨再一次和臣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登基后,改年号为至德,并且将当年改为至德元年,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当天,肃宗就派使者前往成都,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
与玄宗分道扬镳后,肃宗亲历前阵无惧叛军,指挥有度收复两京,虽终他一世不能尽除乱军,但唐朝已得重生。
此时的安史叛军已从星星之火达燎原之势,北方大部已落入叛军之手,大唐已是累卵之危、覆国将至。刚刚继位的肃宗皇帝以正副元帅广平王李豫、郭子仪为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率中央军、朔方镇等军及回纥、西域之兵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大军,从凤翔出发,浩浩荡荡东讨叛军。进军至长安西的香积寺后,于此大破叛军,斩首六万余级,一战而收复长安,在长安休整三天后即联合回纥军收复洛阳,安庆绪仓皇出逃。两京收复对唐朝君民上下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至德二年(757年)叛军发生内讧,安庆绪弑父自立。安史之乱首恶身死,叛军人心不稳,这为唐军反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肃宗没有听从谋士李泌的建议趁乱直捣叛军老巢,错失歼敌良机。乾元二年(759年)三月,肃宗起用不懂兵法的心腹宦官鱼朝恩为监军,至使唐军在相州几近全军覆灭遭到惨败。至同年十月唐军未有太多的突破,肃宗下诏意衣御驾亲征史思明,群臣劝止,此后大将李光弼多次出击,叛军力量大大削弱,至肃宗驾崩时,安史之乱早已成为强弩之末,唐朝得到重生。
唐肃宗在位的短短七年,发动马嵬驿兵变,杀死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杨玉环兄妹。非常时期登基称帝,于国家危难之济承担起复国大任,最终使差点遭受灭国之灾的唐王朝重焕生机,但他在位期间重用宦官李国辅、鱼朝恩,使他们分掌禁军,行监军之权,导致唐王朝中后期陷入永无休止的宦官之乱,这成为他一生政绩中最大的污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