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三杰”是哪三杰?陆秀夫为什么要背着皇帝跳海?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陆秀夫,字君实,一字宴翁,别号东江,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他是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景定元年(1260),才思荡漾的陆秀夫考上了进士。宋理宗时期的名将李庭芝在镇守淮南时,听说陆秀夫一身胆气,就将他招到自己的幕府中。在李庭芝手下,陆秀夫坚毅沉静、兢兢业业、淡泊名利。赢得了李庭芝的信任和器重。陆秀夫因此多次升职。
咸淳十年(1274),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之后,把陆秀夫提升为参议官。德佑元年(1275),边防告急,幕僚大多躲避逃跑,而陆秀夫不忘初心,依旧留在李庭芝身边。李庭芝为他的忠义所动,向朝廷举荐陆秀夫。陆秀夫被任命为司农寺丞。之后,忠于职守的陆秀夫屡次升迁,直到出任宗正少卿兼代理起居舍人。
德佑二年(1276)正月,礼部侍郎陆秀夫到浙江作战前线和元兵谈判。在前往谈判的路上,元军反悔。益王、广王到温州后,陆秀夫和苏刘义追随二王,并召回了陈宜中、张世杰等。形势对南宋皇室很是不利,大家商议后在福州拥立益王。陆秀夫随即成为端明殿学士、签发枢密院事。
当时皇帝年幼,政府流亡,政事荒废,江山岌岌可危。朝政没有朝政的样子,杨太妃被迫走向了前台。而陆秀夫依旧秉持君臣之道,不失礼仪规矩。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陆秀夫常常留下伤感的泪水。
后来,益王意外死亡,大多数臣下产生了叛离的念头,大家都等着陆秀夫表态。“百官俱在,军队数万,天不灭宋,我们就当振兴国家。”在陆秀夫的带领下,群臣又拥立卫王。
作为左丞相,陆秀夫担当大任。他与张世杰一起执掌政务。在那段风雨飘摇的日子里,陆秀夫夙夜在公,治军、抚民、教化天下,丝毫没有二心。
1279年(至元十六年)二月,一个风雨大作的夜晚,昏雾弥漫。张世杰下定决心孤注一掷,他策划幼帝乘小船突围。陆秀夫担心事请暴露,坚持幼帝留下。
后来,元军攻破宋军藏身的崖山,陆秀夫保护幼主乘船逃走。
一根飘摇的稻草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惊涛骇浪。
陆秀夫和幼帝在劫难逃、逃也无处。
他,B迫妻儿跳海。
他,背着卫王赵昺赴海。
海浪咆哮着卷走了一代名将和一个羸弱皇帝的身影。
他,那年才四十四岁。
后世悲叹那个时代和大义刚刚的陆秀夫。
紫宸黄阁共楼船,海气昏昏日月偏。
平地已无行在所,丹心犹数中兴年。
生藏鱼腹不见水,死抱龙须直上天。
版荡纯臣有如此,流芳千古更无前。
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用这首诗歌讴歌了陆秀夫。海天苍茫,波涛汹涌,大海吞噬了陆秀夫的生命,却永远记住了他的英名。
历史没有忘记这样一个人物。明代,人们在陆秀夫老家盐城修建了“陆忠烈公坊” “宋丞相陆公故里碑”和“陆忠烈公祠”。
明代初年,人们在台山修建了陆秀夫墓葬。清朝中期,陆秀夫的后辈在三合镇重新修建陆秀夫墓。
著名作家蔡东藩在历史通俗演义中高度评价了陆秀夫。他说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三个人不顾个人安危,为了大宋江山奔波在海陆之间,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感人至深。为了拯救奄奄一息的帝国生命,他们在六合全覆时“争之一隅”,在不能守城之际而“争之海岛”。或许,他们知道拼尽最后的气力也于国无补,但是忠于国家的请痴没有丝毫改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千古忠臣义士的基本品质,文、张、陆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士大夫的草守。
在乱世风雨中,总有英雄奋然前行。陆秀夫在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请况下,背着年幼的皇帝跳海了。
南宋在一片悲歌中结束了,可陆秀夫的坚贞之气却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