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盘叠式
盘叠式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系结拢起,再盘叠在头顶或两侧,称为“螺髻”,《凝宫词》里有“螺髻凝香晓黛浓”之句。这种发式在唐代兴起流行,从存世的唐代绘画、墓葬壁画中皆可见到。 1、单螺
单螺其梳编法是将发股集结,盘叠如螺,置于头顶上。在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壁画中,亦有此类发式。
2、双螺
双螺其梳编法是将发分为两大股,盘结双叠于两顶角,亦名“双角”。螺髻清晰秀雅,在永泰公主墓壁画中亦有这类发型。
3、百合髻
“百合髻”其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4、盘桓髻
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 ,据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称:“长安妇人好为盘桓,到於今其法不绝”。
四、结椎式:
结椎式的梳编法是发拢结在头顶、头前、头后或两侧,然后用丝绳束缚,盘卷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贯住,耸竖于头上。据《事物纪原》记载:“孙寿为堕马髻,赵合德入宫卷发,号新兴髻,孟光为椎髻。”皆类似于结椎式。结椎式蕴藉持重,温文尔雅,历代皆有延用,变化甚多。主要有高椎髻、抛家髻、堕(坠)马髻等几大类。
1、高椎髻
“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据《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
2、抛家髻
“抛家髻”其梳编法是在头顶挽椎成髻,两鬓缓长,以泽胶贴而抱面,据《唐五行志》记载“贵妃假鬓为首饰,曰义髻。僖宗内人束发甚急为囚髻。唐末妇人梳发以两髻抱面为抛家髻”。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3、乌蛮髻
乌蛮髻,高而尖,是唐代仕女吸收南方少数民族妇女发型创造的。《苗俗纪闻》说:“妇人髻高一尺,膏以脂,光可鉴人,婀娜及额,累叠而锐,倘所谓乌蛮耶。”《太平广记》记载唐代英姿飒爽的女侠红袖,“梳乌蛮髻,贯金凤钗。”
4、回鹘髻
回鹘髻,是受回鹘族(今天维吾尔族的前身)妇女的影响。《新五代史.回鹘传》说:“妇人总发为髻,高五六寸,以红绢囊之,既嫁,则加毡帽。”
5、倾髻
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